谁说童年快乐长大了就不会幸福呢
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句话可能谁也不会反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剥夺孩子童年快乐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人以威胁的口吻断言:谁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谁就会断送孩子幸福的成年。这番话的逻辑是说,孩子童年快乐了,就不会勤奋学习,自然不会有好成绩也考不上名牌大学,那么,其成年后的生活一定不会幸福。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快乐的童年与勤奋的学习一定是对立的吗?必须经历苦难的童年才会迎来幸福的成年吗?我表示深深的怀疑。在我看来,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
我认为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真正的好父母和好教师都是童年的扞卫者。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固然源自我36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深刻感悟,也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按时下的某些流行标准,我的童年绝对是荒废学业,而我的表现绝对是问题儿童。1955年,我出生在青岛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11岁之前几乎没看过任何课外书,而11那年又碰上文化大革命,连学也不上了,整天就是一个字——玩。我发现,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幸福不是吃啊穿啊而是玩,最令人陶醉的是与伙伴们一起玩。我们一起上山赶海,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那种自觉自愿的全身心的投入,那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那种充满创造精神的动手实践,几十年过去依然让人魂牵梦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玩耍的快乐抵御了贫困和愚昧对一个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或许因为玩的太开心了,或许因为知识学的太少了,当我偶尔接触到一批文学名着时,我真的如同某人说的那样,就像一头野牛冲进了菜园子狂吃疯嚼,然后,不合时宜地做起了文学梦,并且至今40余年不醒。
我敢对天发誓:说一句肺腑之言,在十年浩劫中,是玩耍保护了我的自然天性,是文学拯救了我的文化生命。我一生对生活的热爱,我对青少年朋友的一往情深,我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都源自快乐的童年,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根基。在我出版的所有着作中,几乎都浸透了快乐童年的丰富营养。
作为《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总编辑,我在审读2009年第一期理论版的稿件时,我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李敏的文章吸引住了,该文题为《学习vs游戏:儿童的“拔根状态”省思》。李博士受西蒙娜·薇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一书的启示认为,人在世界中的生存需要拥有多重的“根”,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要有精神上的满足。人人都需要拥有脚踩大地、坚实稳固的“扎根”的存在感。然而,“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李博士提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活境遇也表现出“拔根”的典型特征。教育生活本来可以因为有了学习和游戏而变得更美好。然而,学习让儿童连自己的身体活动都舍弃了,那么游戏无论如何也不会真正进入学习的视野。现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学习的奴役而伴生的游戏的缺位,是学生最不幸的拔根状态。
在我看来,儿童的生命犹如一棵小树,若想经得住风吹雨打,必须把根深深地扎入沃土。那么,什么是沃土呢?显然应当包括趣味无限的游戏、丰富多彩的运动、神奇迷人的知识、终身难忘的社会实践等等,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正常,而这一切都来自适宜并且持久的体验。著名小学教育家李吉林告诉我,她给孩子们的赠言是:“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天天有进步。”我很喜欢,并认为这正是儿童的生命之树扎根于沃土的有效途径。
我非常理解今日父母和教师的困境,在竞争激烈而应试教育猖獗的时代,谁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可是,一个真心爱孩子并对其终身发展负责的父母和教师,又怎能不关心孩子的生命之根是否扎得深牢呢?不可否认,应试是一种能力和素质,但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则是拔根教育,拔掉人生命的根基,让人变成学习的机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证明,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生命之根。
大约是2005年的冬天,应新浪网的热情相邀和女儿的鼓励支持,我开通了博客,至今转眼三年了。博客本是私人日记,但我觉得与博友讨论教育问题似乎更有价值,于是就一篇篇写了下来,居然有近300万博友阅读和评论。回头细想一下,我所写的文章不外乎就是拔根与扎根之论。当然,与其说我是研究理论的学者,不如说我是科普作家,因为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科学的理念和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大家,所以,我介绍的许多方法都是比较实用的。如今,安徽教育出版社将我的这些文章汇集成两本书出版,分别名为《教育是人的解放》和《让人幸福的教育》,可以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特别开心的是,在这两本博客书中,第一次收入了我拍摄的约40幅照片,读者朋友可以由此发现我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我从未学习过任何专业的摄影技术,却为摄影艺术而痴狂,摄影镜头是我审美的眼睛。每当我拿起相机,我就回到了童年,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里奔跑。我之所以总是拥有一种幸福感,因为我是大自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