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有的儿童常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如爱说谎、自私,不遵守规矩和纪律,常侵犯他人,缺乏同情心,对他人和小动物表现出残忍等。这些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他们在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共同的。

一般来讲,儿童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建立自主性和自信心,建立自尊和克服自卑,以充分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而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儿童,在他们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缺乏一些基本需要。一个常对父母说谎的孩子,可能缺乏对父母的信任,而父母也常表现出对孩子极不信任的态度。

一个爱打架、常侵犯别人的孩子,其父母对待他的办法可能更多的是打和骂,孩子可能有过度敏感的防御性。经常侵犯别人的孩子,并不能说明他有自信心、自尊感,可能正好相反,他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且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建立自信和自尊,而用一种不良的行为去寻找自信心和自尊。一个有残忍行为的孩子,表明他缺乏同情心,缺乏情感上的温暖和保护,还缺乏同其他人的情感交流。因此,我们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重向孩子灌输道德准则,还要注意解决孩子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在幼儿具备道德感,也谈不上什么道德行为。但孩子三岁以后,就开始出现有目的的活动。其行为不只是根据大人的要求来行动,并已经能根据自己的道德感来选择,但此时幼儿的道德毕竟处于萌芽期,有着不同于大孩子或成人的特点。

1、幼儿认为,道德就是大人们的要求,判断好坏和对错的标准是大人的赞许或不满。

2、由于幼年龄较小还没有根据概念推理来进行充分合理思维的能力,也就不能产生自己的道德观念,幼儿还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己欲望的驱使,所以,幼儿的道德感和道德行为是极不稳定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考虑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