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释缓考前焦虑

焦虑是人们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来自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当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赋予了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过高意义后,在重新审视自己时,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较大,又不具备良好的客观条件去应对,因而感受到压力,进而产生焦虑。这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感觉。 考前焦虑大致来自几种情况:对考试所赋予意义的认定,如:关系到人生发展、关系到个人荣誉、对父母的报答、是个人价值体现的砝码等。考试失败就是上述意义的永久丧失,不可弥补。这种对考试失败结果会造成危害的认识,随危害强度增大,心理感受性提高,承受考试压力带来的心理阈限降低,人越敏感、焦虑。 适当的焦虑可以产生激励自己的动力,没有焦虑也不能鼓舞人的斗志,过于焦虑则会让未上阵的考生在心理上先乱了方寸,不战自溃。 舒缓的办法是:接受现实,别给考试赋予太多的含义。给自己一个适当的定位,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合乎情理的期望值,在此基础上建立现实的奋斗目标,去争取好的结果。 “越到邻近考试的时候注意力越不能集中,时常不知自己在盯着课本看什么,脑海里时常在想与课本中无关的问题。我知道这种状态非常不好,会毁了我即将面临的考试。心里一方面着急,一方面却总也紧张不起来。” “越到临考的时候越提不起精神来,总想睡觉,读不进书去,看会儿书就犯困。” 处在前种情景中的考生,通常是思绪很多,使他们无法定下心来学习。思绪的内容多半与考试的结果有关,或与关系自己目前命运的事件有关。只有解决了思虑的内容,才能稳定情绪,集中精力应对考试。处在后种情景中的考生,通常是对考试本身丧失了兴趣,正处在被动、疲劳的应付中。他们把考试视为完成一个事件,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比较两者的不同,前者对考试结果寄予很高的希望,同时,对预期结果能否实现充满疑虑,对可能出现的考试结果的幻想和不断的评价,干扰了复习的注意力,表现出一种涣散的状态。后者对考试结果不抱有希望,没有感受到一点压力,没有学习的兴奋点,又不得不做出学习的样子,给自己最后的结果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我努力了,但我确实不行。 调试: 思虑过多的考生需要放下心理包袱,不要对考试的结果赋予太多的含义。人在加工信息时大脑所能调动的资源是有限的,太多的与学习无关的信号参杂在学习信息当中,给大脑增加了过重的负担,容易使大脑感到疲劳,学习效率下降。所以,丢掉杂念轻装面对考试是非常重要的。接纳现实中的自己,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抛弃幻想,制定合情合理的奋斗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在复习中体验每一细微的收获,这种体验可以帮助考生逐步稳定情绪,建立信心,促使考生进入良好的考前心理状态。 考前压力对每一个考生来说是正常现象,压力来自对目标的期望值,现实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越大,所形成的压力越大;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考生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压力过大时,需要了解在达到预期目标的道路上是否出现了难以跨越的障碍,是现实的障碍,还是心理的障碍;需要调整预期目标,还是调整心态。调整的原则是将现实与期望尽量靠近,确定可行的目标。不能忽视的是来自家长的压力。考生的家长经常会有通过孩子的考试成绩评判自己价值的倾向。比如:孩子考得好,证明自己的遗传因素好;孩子考试成绩高,说明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高。反过来,就是丢了自己的脸。更多的家长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把更多的希望寄托给了孩子,也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无疑加大了考生的压力。减压,不仅要减轻考生的压力,首先要让家长们减轻自己的内心压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