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国家金钱教育的启示

金钱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财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人格、品德教育。对比国外相对成熟的金钱教育,我们的家长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而首要的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金钱教育意识。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美国富翁洛克菲勒这样认为。虽然洛克菲勒十分有钱,但是他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账本的扉页上印着孩子使用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只发放一次,他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给自己检查。

在美国,大多数家长对给予孩子零用钱的多少上都表现得很“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英国政府规定:孩子自5岁起便可开始学习钱是从哪里来的,可以有什么不同的用途;7岁起开始学习如何管理好他们自己的金钱,如何利用储蓄以备日后的需要。再大一点的孩子则将接着学习理解影响人们使用金钱、储蓄金钱的因素,以使他们能够懂得如何运用零用钱,控制预算,善用金融服务等等。

由于育儿观、育儿方法着眼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英美国家的少年儿童从小就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英美国家的孩子从18岁开始就不能再依靠父母了,即使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有一位美国的教授,他正读大学的女儿每周都在一家餐馆做跑堂的工作,以换取零花钱。

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

英美国家的家长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对在约克郡的兄弟俩,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十分认真,而且收费低廉。他们宁可多走路也要去价格较低的商场购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稳定的顾客群。

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

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练,英美国家的青少年都不怕苦,而且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他们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的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

从美英国家的金钱教育可以看出:在英美国家,金钱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人格、品德教育。

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钱是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英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比中国高几十倍,但英国每年有50万报童,并且这里面有很多是富人家的孩子。送报纸这项工作除了让孩子知道钱是劳动所得以外,还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的时候,英国的报童们早已起床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于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但正是这种“残忍”,培养了英国孩子顽强的性格。

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打工

在英国,中学生去打工是很寻常的现象,而且都会得到家长的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外出打工挣钱,家长都不会反对,甚至还会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

美国家长一般都会鼓励孩子靠打工来挣零花钱。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商品经济观念的熏陶与实践,知道付出劳动便理所应当地获得报酬,这在美国几乎是一条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用钱,这些钱几乎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事情所得到的报酬。父母给孩子钱的初衷大多按照这几个原则:

1.遵守按劳付酬的观点;

2.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

3.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实际的锻炼。

甚至包括一些富豪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不劳动者不得食”,迫使孩子们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感,确立和锻炼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观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