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与学会学习

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一位青年,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姿态也是人家的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一天,他在路上听到有人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特别优美好看。于是又瞒着家人赶到邯郸学走路去了。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跟在这人后边走几步,又跟在那个人身后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他心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多年来的走法。于是他索性丢掉原来的走法,从头学起。从此,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腰腿如何配合,还得计算每一步的距离……不过一个多月,他连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盘缠也花光了,只好狼狈地爬回寿陵去。

分析: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其本来的寓意是说做事不要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的确,这位“学步青年”之所以最后“爬回寿陵去”,是因为他不会学习。

心理学家对学习这种看似普遍而又简单的人类行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流派”将学习看作是人对外界信息的输入、加工、存贮、提取以及输出的过程;而心理学中著名的“建构主义流派”又将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比如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意义的过程。换句话说,学习的效率高不高,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死记硬背的能力。

邯郸学步式的学习模式还是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对国外文化的学习,一百多年过去了,许多人对什么东西可以学,什么东西不能学,心里并没有数,停留在照搬照抄的阶段,看到的只是外国文化的皮毛,却丢掉了中国文化中先进的东西,吸收创造更是谈不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指出真正“高级”的学习行为,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思考,来真正理解学习的对象,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储存进大脑,为自己所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