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与陌生人沟通 怎样与人沟通与交流
怎样快速与陌生人沟通
“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因此,我们在和陌生人交往时,不妨多多寻求彼此在兴趣、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使双方在越谈越投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迅速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美国耶鲁大学的威廉·费尔普斯教授是个有名的散文家。他在散文《人类的天性》中写道:在我8岁的时候,有一次到莉比姑妈家度周末。傍晚时分,有个中年人慕名来访,但姑妈好像对他很冷淡。他跟姑妈寒暄过一阵之后,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我。那时,我正在玩模型船,而且玩得很专注。他看出我对船只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有关船只的事,而且讲得十分生动有趣。等他离开之后,我仍意犹未尽,一直向姑妈提起他。姑妈告诉我,他是一位律师,根本不可能对船只感兴趣。
“但是,他为什么一直跟我谈船只的事呢?”我问道。“因为他是个有风度的绅士。他看你对船只感兴趣,为了让你高兴并赢取你的好感,他当然要这么说了。”
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双方都有好处:不仅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兴趣,而且可以使自己更关心别人,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能够很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刘微是一个足球迷,有一次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她的同座是位东北口音很浓的小伙子,闲来无事,刘微和他聊了起来。她一开始故作惊讶地得知他是位东北人,然后顺口赞美东北人豪爽,够朋友,她说她有好几位朋友是东北的,人特爽快。小伙子自然高兴,自报家门,说他叫陆军,是大连人,并说东北人是很讲朋友义气的,粗犷、豪放。而刘微话锋一转,说东北人也很团结,特别是大连足球队,虽然每位队员都不是非常出色,但他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常取得好的成绩。恰巧陆军也是位球迷,两人聊得天昏地暗,下车后互留了通讯地址。在陆军的介绍下,刘微认识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她这次准备争取的客户。于是刘微轻松地完成了这次推销任务,为公司赢得了一个大客户,更值得高兴的是她结交了许多朋友。
在与陆军交谈时,刘微先是从“东北人”这个话题入手,然后转到“足球”这个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上,与对方越谈越投缘。经过一番“神侃”之后,两人加深了了解,成为好朋友,这层关系对刘微完成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
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什么话不投机呢?多半是因为不理会对方的兴趣所在,而是自顾自地说话,谈论自己的爱好,讲自己遇到的奇闻逸事。这样的人口若悬河说很久,不仅费力气,别人还不买账。人多少都有些叛逆心理,你越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别人就越觉得凭什么你一直在那里说,我就是对你说的那些不感兴趣。而如果你让别人说他感兴趣的事情,他就会很高兴,并且也会很善意地给你留说话的机会。说话也是一件礼尚往来的事情,你讲到了别人感兴趣的地方,别人也会了解你的想法。
怎样与人沟通与交流
熟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人,无不惊讶于他广交朋友的本领,无论是体力工人、体育明星还是外交家,他似乎总能和他们聊得热火朝天。而一位前耶鲁大学的教授回忆说,8岁那年他去姑母家玩,当时还是律师的罗斯福来访,得知他当时正对船入迷时,罗斯福和他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船。罗斯福走后,这位教授向姑母称赞罗斯福对船的兴趣,而他姑母说,他对船没有兴趣,但他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见你对船感兴趣,所以就谈你喜欢的话题。
这位耶鲁大学教授的回忆,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罗斯福为什么能广交朋友,他总能在谈话中时刻关注对方的兴趣所在,并加以迎合。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和他交谈,和他做朋友呢?
我们在与人谈话时,也可以学一下罗斯福,找准对方的兴趣点,予以附和,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交流更顺畅。
小赵是一家装满公司的推销员,他听说一家大公司要搬新大楼,正准备装修,就通过一位朋友,和该公司的陈总预约了一次见面,见面前,那个朋友反复叮嘱他说,陈总很忙,最多能给他10分钟时间,所以要长话短说,抓紧说重点。
到了见面那天,陈总在办公室接待了小赵,小赵打量了一下办公室,发现在对面墙上的显著位置挂了一张阿森纳足球队的合照。
两人寒暄过后,小赵就问:“陈总您是阿森纳的球迷吧?”
陈总笑着说:“是啊,从大学时就喜欢阿森纳。”
小赵说:“那您可是真球迷,不是伪球迷。”
陈总又笑了,说:“哦,这怎么讲啊?”
小赵说:“阿森纳踢得好看但成绩却不怎么样,这事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很多伪球迷,哪个球队成绩好球星多就喜欢哪个队,一旦成绩下滑或者球星走了,也就不喜欢这个球队了。所以陈总您一定是真球迷,虽然球队成绩不好,但一直不离不弃。”
陈总这回哈哈大笑:“小伙子这你还真说对了,我就是喜欢他们行云流水的打法。”
两个人顺着阿森纳的话题,一直聊足球的事,越聊越开心,1个多小时后到了下班时间,陈总热情地对小赵说:“走,我请你到楼下喝啤酒,咱们接着聊。”
而在喝酒时,小赵才跟陈总提装修的事情,也最终拿下了订单。
推销之难众所周知,而小赵的朋友事先叮嘱他,陈总最多只有10分钟的时间留给他,似乎这次推销更是难上加难。而小赵却找到了足球这个兴趣点,巧妙地恭维了陈总,让对方有找到知己的感觉,下班后还把酒言欢,推销也在谈笑间完成了。
林肯曾经说过:“我展开并赢得一场议论的方式,是找到一个共同的赞同点。”所以他在与人谈话时,即使是谈最敏感的蓄奴问题,也总能找到和对方的共同点,让谈话顺利进行。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推销员,并不都像小赵一样,能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接近对方,他们往往因为急着想把东西推销出去,或者是用不着边际的夸赞拼命奉承对方,或者是用天花乱坠的语言吹嘘自己的产品,而这样的推销只会让对方皱着眉头走开。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认可,我们了解这点,就能明白恰当的附和对谈话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附和,让交流更愉快呢?
首先,要找准赞美点。好的赞美点是沟通的一把钥匙,没有恰当的切入点,再漂亮的言辞,再多的论证,都会成为空洞的泛泛之谈。这时候我们不妨学一学卖服装的导购员,无论你选哪件衣服,她们总能给出合适的夸赞,最后让你掏出钱包,以“买到即赚到”般的愉悦说:“这衣服我要了。”我们在寻找赞美点时,越具体越好,比如你可以夸对方的脸色好,新买的包漂亮,孩子争气等。
其次,要记住附和不是盲目地拍马屁。拍马屁是过分夸大别人的优点,或者直接把对方的错误说成正确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让对方高兴,什么样的话都敢说。秦二世时的赵高之所以能指鹿为马,就是因为有一帮拍马屁的小人在围着他。而附和是突出对方的优点,尽量淡化缺点;突出双方的共同点,尽量淡化双方的不同点。附和需要尊重事实,把握尺度和分寸。
最后,要善于在附和时提出自己的希望。小品《有事您说话》中的郭冬临,被别人夸赞能买火车票后,宁愿自己不睡觉也要排队帮人去买,这其实就是被别人的恭维架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当然小品里的人物是打肿脸充胖子,而生活中我们想找人办事时,却不妨在夸赞中说出自己的希望,比如“这件事只有你才能完成”、“我知道你的责任心强,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一定会给我这个面子”这样的话,既让对方觉得有面子,又会促使对方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
儿童时期,是孩子世界观、性格、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在不断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婴儿5个月就能从父母的声调中辨别出温和或严厉,对温和亲切的话语报以微笑,对严厉的声调表现紧张不安,有时甚至会哭起来。父母一句漫不经心的话或者一个无心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真诚的赞美孩子。赞美孩子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的重要方法,当孩子画了一幅画,兴冲冲地拿给你看,不要轻描淡写地说:“画得还可以。”而应该认真地看,然后指出哪里画得好,哪里还有不足。妮妮写了一篇游记,妈妈看后连连夸奖:“妮妮写得真棒。”妮妮却不满地说:“妈妈你根本没有看,写得一点也不好,我总觉得不够生动、吸引人,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改。”妈妈有些尴尬,这才认真地看起来,指出有哪些地方不足。所以,赞美孩子要真诚,不足的地方要指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正在关心他。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可以这样说:“你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你就可以再告诉他:“我知道了,看来你是决定到外面去了。”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总免不了要责备,不过最重要的应该是鼓励孩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当孩子做了一件错事,你可以这样说“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于是孩子便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分清问题对错,而不是惩罚他,这样说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犯错,同时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当然不会轻易出口伤人。
★让孩子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孩子跟同伴在一起,很容易形成互相攀比的习惯,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有,“东东去东京迪士尼玩了,我也要去。”“彤彤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我也要。”这是孩子经常用来跟父母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尽管做父母的都愿意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不能养成孩子攀比的习惯。当孩子有攀比的想法时,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别人有的,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的心态会比较端正。
★用商量而不是强迫、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经常用强迫、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会引起孩子反感和叛逆,越不让他做的事情,越要做。比如,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妈妈如果说:xxx,时间不早了,赶紧去睡觉。”孩子很有可能只顾玩自己的,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或者很不情愿地去睡觉,一肚子怨气。而如果改变一下说话方式,说:“xxx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明天还要上学,不早点睡就没精神上课了。”这样的话孩子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