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口才技巧:围绕对方的兴趣展开谈论

社交口才技巧:围绕对方的兴趣展开谈论

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个讨厌记者的赛马手。他知道这个赛马手曾多次使采访记者难堪,一无所获地败兴而归。那些记者们见到他往往问一些诸如“你今年多大岁数了?”、“从事赛马运动多少年了?”、“拿过多少次了?”等问题,他当然已经厌烦回答记者的这类提问。这位记者见到赛马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请问骑马时你左蹬比右蹬多放几只眼?”两蹬放眼不一样,是骑士的常用的平衡术。赛马手一听顿时来了精神,采访顺利地完成了。中国有句俗话叫“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交谈中对方对话题一点没有兴趣,双方的谈话就不会投机.是的,人们对自身的兴趣大.诸如“我的家”、“我的晚饭”、“我的老师”、“我的领带”等这类带“我”的词语,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谈起来也都津津有味。但是,当你在与别人谈话的时候,无视对方的存在,大谈“我的一切”,那就大错特错了。只就自己的兴趣谈话的人不会得到对方的好感,也引不起对方的兴趣,因而谈话很难持续下去。维也纳知名心理学家亚佛·亚德勒在他所著《人生对你的意识》一书中说:“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困难多,对别人的伤害也大。所谓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战国时,晋国和秦国联合进攻郑国,形势紧急。郑文公派大夫烛之武悄悄从城墙坠下,走到秦军兵营外,便放声大哭。守门的士兵把他押到秦穆公那里,秦穆公问他:“你为什么深夜到这里哭?”烛之武说:“我哭郑国,也哭秦国。”“我们秦国有什么事要你哭?”烛之武说:‘我们郑国在晋国的东边,你们秦国在晋国的西边,请想想,秦国能够越过晋国来占领郑国的土地吗?郑国灭亡了,郑国自然被晋国占领,晋国的力量就比秦国大多了。替别人打仗争土地,让人家占便宜,聪明人是不干这种傻事的。”秦穆公说:“晋国总会酬谢我们的。”烛之武说:“多年来您对晋国有大恩大德,可他们报答您没有?当初您帮助公子夷吴回国当了君王,他答应拿焦地和瑕地给您作为谢礼,可是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这两地设防,拒绝割地。晋国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它今天灭了郑国,明天就会侵占秦国。削小秦国的土地以扩大晋国的土地,不应引起优虑吗?您要是肯解除郑国的包围,我回去一定劝说国君脱离楚国,归附贵国。”秦穆公因之撤兵,并和烛之武rk血立盟,还派兵帮助郑国守城。围绕对方兴趣的话题讨论也可理解成站在对方的立场,从维护对方利益的角度展开谈话。同时又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达到“双赢”。

社交口才技巧:满腔热忱地投入谈话【案例8]小李去一个同学家拜访。他们已经两年没见面了。小李本想借此机会好好地叙叙旧,可这个同学将他迎进屋后没听他谈两句话就开始看表,谈话时东张西望,对他的话也充耳不闻,还不时起来找东西,说要去商店买东西。他当即起身告辞,从此再没登这个同学的家门。人人都喜欢与谈兴颇浓的人交谈,并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试想,听话者对自己的话毫无热情,纯粹是为了应付,说话时东张西望,这怎么能使说话者对交谈发生兴趣呢?同样对对方的谈话表现冷漠,一味敷衍,所答非所问,也会给对方带来反感,丧失讲话兴趣。只有当谈话双方都抱看极大的热情进入谈话活动中,整个谈话才有吸引力。情绪的传染是非常迅速的。当一个人讲述一个笑话时:即使你尚未完全理解,可看到他人或说笑话者本人开心大笑,你也会自然地裂开嘴巴。因此,在谈话中,我们要注意以热情打动听者,同时,也要对对方的话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如当对方谈及某个事情时,你可以不时点头称是,或适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后来怎么样?”“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你怎么没动心呢?”“如果你在场,你会表态吗?”等,表现出你对他所谈事情的关心。或者适时插话,表现你的兴趣:“啊,原来是这样,真想不到。”“我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肯定会狼狈不堪,不知所措!”“太妙了!”“他可真不简单!”总之,你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你自己的话有热情,同时对他的话也有热情,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谈话就容易如你所愿持续下去,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你确实不想讲话,或者对话题或讲话人毫无兴趣,那你就及早退出或中止谈话,不可心不在焉地敷衍对方,这只能使对方反感,甚至愤怒。

劝他人应该注意哪些技巧?

劝导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具有说服性的口语表达方式,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一、口气要委婉,忌盛气凌人

在进行劝导时,不要因为自己有理便气高声扬,而要以委婉口气低姿态地进行。

用委婉口气说话,要注意以下三点:

1表现为以征询意见的口吻引导对方

比如举一个和对方有相同处境的人,然后说出自己出的主意,征询对方这样做是否可行。也就是让被劝导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共同找出比较好的方法与出路,潜移默化地对其施加说服。这种劝导常会使对方心领神会并听从劝导。

2少用否定句,多用设问句

“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你不能这样说。”等态度极鲜明、刺激性很强的否定句,不适宜于劝导。劝导者与被劝导者由于处境、心境的不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主要表现为被劝导者心理具有排他性.直陈其误的否定句只能加大距离,对劝导说服无益。若多采用设问句,情况就会不同。如“这样做对吗?”“这样说对事情的解决有用吗?”等话语,易引发对方的思考,得出有利结果。

3将心比心地进行劝导

将心比心,首先把自己认同于对方,同情对方的困难、不幸,并说“换了我是你,也会觉得很难办,也许会像你一样”。在心理上赢得对方的信任,拉近距离话才入耳。紧跟看“但是”“不过”一转,再陈述各种利害,分析种种弊端,再提出解决方法,我想对方是会接受的。将心比心,对方将会在心里暗暗地说:他说得对,他能那样处理,我为什么不能呢?从而接受你的建议,被你劝服。

二、善用比喻,旁征博引

善用比喻可以看出劝导者见多识广,思维广阔。以此喻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人批评一位厂长在搞优化组合时造成了厂里一系列矛盾,工人们对其极端不满。厂长在与工人对话时劝导说:“现在搞优化组合是势在必行。这就好比骑在了一匹快马上,看马跑得快了,担心掉下来,想下马,可是来不及了,下得不好,会摔得很惨。骑马继续走又怕驾驭不了,怎么办?只能骑马继续走,慢慢把马控制住,不至于把自己摔死。”厂长这番形象的话,使工人得到启发,说服了他们。

旁征博引是指在劝导时使用典型事例和名人效应,让对方信服,达成共识。

整个沟通过程中,如果完全使用劝导者的话语,往往显得力量不够。这时若能引一些众所周知的已成定论的事实,引一些名言警句,则会增加劝导说服的力量。

名言警句准确炼达,用于说服往往可取得言简意赅、以少胜多、难于辩驳之功效。如劝导他人恢复自信时,可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劝导他人改过自新,可用“浪子回头金不换”;劝导邻里和睦时,可说“远亲不如近邻”等话语。

三、运用幽默,寓理于趣

劝导的话不一定是正经八百,句句须有来路。恰恰相反,如果恰当地使用小幽默,就能够调节气氛,寓理于自然、轻松、活泼之中。另外,幽默风趣的语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增强说服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力。有人曾批评英国首相邱吉尔做事不能处理得“尽善尽美”,邱吉尔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位船夫救起了一个即将溺死的孩子。一星期后,一位太太叫住这位船夫,并说,‘上星期救我孩子命的人是不是你?’船夫回答‘是’。太太说‘我找你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这段话十分幽默有趣。太太未思报答而船夫误认为她要报答,结果答案出人意料.这个小幽默告诉人们“尽善尽美”是不可能做到的.它使人在笑声中领悟你言语中的机智和道理,接受你的劝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