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妥协因集体主义思想

忍字心头一把刀,可见做到容忍何其不易,有时甚至要承受锥心之痛。西汉名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成大器;孙膑装疯卖傻,最后收拾了庞涓……在国人心目中,忍耐是一种美德。在英雄的感召下,“忍”已经融入到国人的性格之中。

凡事主张“和为贵”

说到中国人的忍耐,就不得不提到儒、释、道合流造成的影响。首先,儒家中心思想之一就是“和为贵”。孟子曾提出“五伦”之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教导国人,人与人的交往要遵从既定的原则,不可乱了章法。道家也强调“忍”和“避让”,在为人处事上,提倡打太极似的回旋策略;化解矛盾冲突时,经常强调退一步海阔天空。至于佛教,更是强调忍耐、宽恕,主张“慈悲为怀”,只要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

在这些思想的感召下,忍耐在百姓中间扎下了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发现忍耐的精神。唐肃宗年间有位宰相,家中百口合住一处,看起来其乐融融。皇帝纳闷地问:“家有百口,矛盾不少,你怎么处理得这么好?”宰相答道:“全靠一个忍字。”

善解人意者能忍

香港城市大学曾对国人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西方人会通过四种方式解决矛盾,即对抗、回避、妥协和顺其自然。相比之下,遇到矛盾时,大多数中国人更愿意选择“妥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中国人更容易和别人产生“共情”的缘故。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兹-凯萨尔的研究为此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国人强调集体主义,相互依存程度较高。大家都希望通过人际关系明确自己的位置,所以更善解人意。

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和平时期”,也表现在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从小被教育,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产生“共情”,对于他人的冒犯也更能容忍。

忍耐就是大智慧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孔夫子把“忍”看作人生智慧。至于越王勾践,更是“忍一时之气,争千秋之利”的典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依谋臣范蠡之计向对手求和,并且入质吴国受尽屈辱。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这个故事教育国人,忍耐的过程也是磨练心志的过程,善于忍耐的人具有大智慧,更善于把握长远的生活。

虽然忍耐是种美德,但需要提醒的是,忍耐也应有底线,如果你无论何时都一味地退让,那就不是忍耐,而是不折不扣的怯懦了。所以,面对别人无理要求时,你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另外,忍耐也不是彻底放弃,而是好汉不吃眼前亏,韬光养晦再想长久之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