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推动“不快乐学”?
这周就要过年!但今天起床,冷风查找缝就狠钻进来,外头是完全灰蒙蒙的一片,从这么恶劣的天气看来,今早一定很多人得抱着浓浓的“Monday blue”来上今年最后两天班了。不过,Monday blue真的是坏事吗?忧郁真的不好吗?这期的Newsweek有一篇叫做《Happiness: Enough Already》,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质疑。质疑什么?质疑人类对于“快乐”的过份一面倒的推崇与喜爱。
自古以来,就有美丽的诗和词,形容人们快乐的样子,也有形容人们悲伤的样子。有快乐,就有悲伤,没有悲伤,哪里来的快乐?这篇文章却提出,近年来,大家似乎很先入为主的认为“快乐”才是对的,快乐愈多愈好。而“悲伤”就是错的,应该避之危恐不及才对。在许多演讲家、人生导师的劝告下,人生要长寿、生命要往正面,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先“快乐起来”。不快乐的人也要强迫自己快乐,不然自己会烧光自己……。
文章指出,这个“快乐教”的趋势若继续下去,首先造成的直接问题就是“用药过度”。文章指出,有些美国父母因为怕孩子得忧郁症,影响生命安全,于是在孩子失恋、被退学、或什么重大情绪崩溃时,马上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师,然后精神科医师当然就很快开了药,Zoloft、Prozac,让这些孩子“马上开始快乐”。这样用药过度的结果,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绝对健康的作法。
有趣的是,学者看了一下人类历史,发现人类并不是原本就这么“一面倒的想要快乐”的。它将当前的“快乐教”现象,归因于最近、也就是1990年以后的两个发展:第一,科学家连番发现了幸福状态下的脑袋运作的种种模式与现象,引发一连串关于快乐的科学研究。第二是所谓的“正面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出现,叫科学家一定要尽量把快乐当作病理一样钻研,想知道“快乐”是怎么发生的。心理学家更说,青少年文化也不断在鼓吹“更快乐的心智”,看,你每次去听演场会,有听过乐手请大家开始忧郁的吗?无论是哪种聚会,倒数晚会、婚礼、毕业舞会……,每一场活动都要人们快乐起来、high 起来、和台上一起挥手、一起庆祝、一起叫喊、一起快乐、快乐、快乐!
如果“快乐”是人类在那边“自己推广”的“宗教”,那么,真让人好奇,那更健康一点的方法是什么?假如一场演场会要大家都来沉思、都来哭泣,会不会被当作邪门教派了?学者说,不,不要把“不快乐”的鼓吹,当作是邪门教派!人要处在不怎么快乐时,才会想办法提升他自己的生活型态,然后带来更快乐的生活以及为他周边带来更幸福。假如永远活在快乐中,就很容易失去竞争力。学者说,林肯、贝多芬、梵谷…都是在忧郁中过活,“史奴比”的创始人Charles M. Schulz也长年活在阴郁中。亚里斯多德在几千年前就观察到,几乎所有的诗人与创作家都是在忧郁的气氛中所写作。
写作的人或许都有类似的经验,只要是在悲伤的环境下,写出来的东西特别有感染力。而悲伤也有分很多种,有一种悲伤是带着被弃离、被孤立或被与世隔绝的,对我而言是最适合写作的状态,它会斩掉所有人际间平常看不见的细细的牵绊之线,斩掉之后,作者只会专心在那纸上奔腾的字,就像水浆这样洗了过去,手好像乱发艺术家,再大的作品也可以毫不中止的,一气便然呵成。悲伤,也是人的社会中真正的造成连结的地方。当人们快乐时,虽然真心,但依然很少可以彼此分享。但悲伤时却生成情绪空洞,等着其他人来补满,因此两个悲伤的人在一起,心灵交流得最快、最没有任何阻碍。
这篇报导虽然不算什么科学发现,我认为倒触动了心中最里面的几条弦。现在要怎么推动这个“不快乐学”,让它成为人们的另一个选择,应该是这些曾经从“不快乐”得到过好处的创作家,明年后年会开始思考讨论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