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说话技巧 如何提高说话技巧和应变能力
怎样培养说话技巧
怎样培养说话技巧
1.避开隐私
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事情,有可能是缺陷,有可能是秘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避开彼此的隐私,这既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护话语的“安全性 ”。
2.切勿不懂装懂
我们并不是通用博士或者百事通,即使自己知识渊博,但总有一些方面不如人,总有不懂得的一些知识。因此,无论是面对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还是面对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们都应该谦虚谨慎, 不可妄发言论。
3.避开忌讳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忌讳,比如关于“死”“棺材”“寿材”等;对方的生理缺陷,比如“残疾人”;对一些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比如“大小便”等,这些避讳词语都是需要避开的。
4.避开粗口秽语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粗口秽语,使用文明的语言。言语粗鄙是无礼的语言,而且,有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说话,是我们天天都在做的事情,但善于说话,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对方乐意接受,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心理学家理查得·班得勒说过,当你对他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 递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但在这过程中,对方是否会接受你的意思,你的沟通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其中的症结点在于你是否说了避讳的语言,或者把话题置于危险的境地,这将会 关系到你沟通的成与败。许多人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只图嘴巴痛苦,常常“语出惊人”,踏入“雷区”,后导致了整个沟通的失败。其实,善于说话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将意味着你所说的 话能够令对方乐意接受,而且,你的话语能够巧妙绕过险境,直入对方心里,继而影响对方心理。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它的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接受你所说的话, 那你说得再多也没用。所以,为了让对方乐意接受,我们在说话时需要避开险境,把“危险语”吞进肚子里,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他人心理。
古代有一个国王,一天晚上做梦,满嘴的牙都掉了。第二天,他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梦见满口牙全掉了,到底是怎么一说?”第一个解梦人说:“皇上,这个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 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非常生气。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长寿的一位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事情,两个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 个把皇帝说生气了,皇帝龙颜大怒,杖他一百棍;然后,拿出一百个金币,奖给第二个解梦人。
上面这个案例中,同样的一件事情,两人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一个挨打,一个却受赏呢?分析他们所说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在沟通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两个“危险词语”而使整个话题 都处于危险的境地,第一个解梦人话里出现了“死”这样的危险字眼,而且还不止出现一次;第二个解梦人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巧妙地解释为“长寿”。于是,两人话里的字眼不同,终两人的待遇也千差 万别。
如何提高说话技巧和应变能力
如何提高说话技巧和应变能力
周恩来曾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一位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可有妓女?”周恩来正色回答说:“有。”这一问一答引起了全场的骚动,总理紧接着说:“在中国的白湾省 。”话声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掌声。那位西方记者接着又说:“请间,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句话实质是讥笑我国的贫穷。这时,周恩来以幽默的口吻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 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场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都在静候总理的解释。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兔、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币人民币 ,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总理的话再次激起了场内听众的热烈掌声。 人们不能不折服于周恩来妙语连珠的话语调控能力。那么,如何获得这种调控能力呢?细心地揣摩一下周恩来应答如流的口才,是可以得到诸多启发的。
要有强烈的自信意识林肯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这是何等自信!大凡历史上的人物都具有这种强烈的自信意识,很多革命 尤其如此。“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自于对自己的军队坚定的信任。有了这种坚定的信任才会对自己的观点,对自己 的表述目的坚信不疑,表述时才会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准确,兴奋与抑制过程才会处于状态,表述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会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 表述目的得到实现。一个没有目标,胆小犹豫的人是役法发挥当众讲话的力量的,其讲话的目的更是无从实现。
要有丰富的学识、阅历,对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像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伟人和名人那样谈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为基础的。所以要 有好的口才,必须多读书、多参加实践,并且做卡片之类的方法把知识储备起来,这样说话时才有材料可供调遣。在具体说话时,则应当对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这里所说的熟知,不仅指对材料的明确 理解和清晰记忆,还包括根据表述类型所作的不同选择和准备。例如在“以事告人”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运用记忆,准确地说明和解释有关人或事的状况、特征等,使对方确切理解你所传达的信 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说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说服力地影响对方,使人们建立起新的观点,或强化已有的观念;在“以情动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挚地表达出预有体验的丰富情感 ,以便极大地感染听众;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当众讲话,听众能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养自信的基础条件,正所谓 “充实,是自信的前提”。
要思路灵活,思维敏捷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人书读得不少,阅历也不浅。但却未必思路灵活,思维敏捷,他们思考问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因此他们说话往往引不起听众的共鸣,达 不到交流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引以为诫,注意讲话的形式的灵活性。
如何学会说话技巧
如何学会说话技巧
那些会说话的人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说的话在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话不在多在理”,意思是,一个人说话不应该求多,而是求理,只要你说的话有道理 ,哪怕你只说了一句话,那也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相反,如果你说的话根本没有道理,哪怕你说了上百句,也有可能达不到真正的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有的人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可说来说去,都没有哪句话能占理,结果,可想而知,对方完全不想与你沟通,因为跟一个不讲理的人沟通简直就是出力不讨好,既没能达成 一致的意见,反而伤了和气。而且,有的人根本就是无理取闹,由于说不过对方而恼羞成怒,结果,不管是不是在理都乱说一气,他这时的目的不在于沟通,而在于发泄怒气,当然,终的结果是自己 亲手建筑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有一次,王娟和几位朋友带着孩子在一起吃饭,席间谈到了早恋的话题。一个朋友的儿子已是初二的学生了,王娟便开玩笑地间那个孩子:“你有没有女朋友?”没想到,那小伙子却很直白地回答:“ 没有女朋友多让人瞧不起啊!”听到这话,王娟想到了自己正在上初一的儿子。
在回家路上,王娟琢磨着要与儿子好好沟通关于早恋的事情,她苦思冥想该怎么问这个问题,太直白了怕孩子受不了,太委婉了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结果,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到什么好主意。
回到家后,王娟假装无意地和孩子聊起了学校的事情,她问道:“你们班的学习风气怎么样?”孩子回答说:“就那样呗”王娟干脆进入了正题,问道:“噢,是这样!那……那你们同学有没有因为搞对 象而影响学习的?”孩子说:“啊?有吧!具体我也不太清楚,人家搞又不告诉咱!”王娟故意开着玩笑,间道:“噢,那……那……你有没有搞啊?”孩子轻松地回答说:
“没有,不用担心。”王娟不太相信,试探地问:“那有没有女同学给你写字条啊?”孩子有点不耐烦了,说道:“没有啊!怎么会有呢!你烦不烦啊,老问这个!”王娟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干脆和孩 子讲起了大道理,什么早恋会很耽误学习的,而且,初恋成功的比率是很低的,你现在不成熟,所以现在看上的以后会不满意的。孩子很不情愿地点点头。一场谈话就这样艰难地结束了。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妈妈的话比较多,而孩子的回答总是三言两语。本来,当家长的是想告诉孩子一些道理,可是,由于话太多,虽然句句在理,但孩子也没能听进去,这样的沟通只能说是失败的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说很多的话,但孩子却表示“我不懂你在说什么”,原来,在孩子看来,父母说的那些所谓的大道理其实都相当于废话,孩子根本就没能听进去。不妨试试简单地 讲道理,话不在多,而在理,只要你说的话真的有道理,需要减少说话的内容,这样,对方更容易听进去。
1.话说得越多,效果却越小
很多人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很想把心中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完,但是,他们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话说得越多,效果却越差。对方在听你说话的时候,常常是能听进少量的几句,对于 重复过多的大道理,他们很排斥,根本不想去听。结果,你在那里啰唆了一大堆,对方却什么也没听进去。
2.有理的话,三言两语即可
有道理的话,越短小越有效,通常是三言两句即可。当你向对方讲道理的时候,切记话不要太多,而需要有理。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听人讲道理,但是,如果你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些老掉 牙的事情,相信再好的耐心也被消磨殆尽了。因此,无论是我们向别人讲道理,还是表达自己的意见,需要记住“话不在多而在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