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课:亲子关系模型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方式,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 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摘到家听教育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太代表着整个家庭要完成的主要 任务。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着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互相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再这种情况下 ,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话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有很多家长对学校应做的事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作业,家查孩子作业监督孩子学而到都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我认为我们很多见张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中了别人家的地,荒可自己家的田。没有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作为家长,我们要完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软件,如果这些没有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就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就不会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粹的愿望。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次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要无条件的爱孩子。当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回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软件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以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的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的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假如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置性程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个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来解释为什么没做上这道题,我为什么不行。而有自信心可以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解题的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可以问题做出来。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的,能否把事情作对的核心和心理程序。诚然,自信心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摸简单。他是人们做事时的心理程序:一个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到题的内部去做去找条件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把题作对;如果没有自信的孩子,看到题马上会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情绪,然后会想:这提怎摸这磨难?老师为什么会出这题?我不会做我妈会怎摸批我?结果20分钟过去了,他根本没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和感受痛苦。最后他会得出结论:你看我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

第三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责任心,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人,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讲话了。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责任心。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家庭、对别人、对社会的。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承担了,家长当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的在后面监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智能就可以解除了。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的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摸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 学习状态才能学习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孩子的 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孩子将来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没有主动进去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人生没兴趣,对人生没兴趣,整个人萎米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第五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我在大学时读过苏联教育家写的《学习兴趣》一书,读完之后豁然开朗。那里的基本概念是说;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所谓兴趣是当孩子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叫兴趣。如果孩子在脑的神经系统中,作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种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不能用意志力,条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都能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我们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学习出类拔萃的孩子绝对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孩子晚上看书到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而学习兴趣是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的。

第六精神软件是“好习惯”

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的自动反应。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真正以学习为主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力来学习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学习产生快乐才会没日没夜的做,后来就成了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日常的行为,而这些日常的行为就决定了他的成就。

总结上述观点,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中镶入这些精神软件。家长好比程序输员,孩子像刚出厂的计算机,硬盘还没有经过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输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独立的使用。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得以在社会上独立行走!

如果说孩子是我们雕塑的作品,那我们手中应有的工具是什么?

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工具

第一条件是“无条件的爱”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孩子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回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而无条件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个是“鼓励”

美国一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中当中80%的成分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励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的巩固。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的孩子都比你强的多1’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自信和勇气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表扬是孩子作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作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作的行为。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就意味着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的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是不会自动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比如去年美国双子大厦被炸,我女儿的班级产生了争论。他回家跟我讲时说:“爸,要把我吓死了!”我说:“怎摸了?”他说:“今天我们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双子大厦该不该被炸?我们班男生一起喊‘该炸’然后,老师说‘我觉得也该炸1’我们班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该炸,里面有那摸多无辜的人,这是针对政府的行为他们不该炸无辜的平民!’我们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们老师不但不制止,还说‘我认为美国人太气人了!应该炸!‘“我问女儿:”你怎默认为的/“他说;”太不应该炸了!老师不该这呀!我告诉他:“你是对的,恐怖分子是人类的敌人,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对生命的残害!”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有些家长来找我咨询,对我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跟我说!我问什么原因?他说不知道。如果你去投医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方,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一个孩子行为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原因,你想讨秘方,我开玩笑地说“打”。有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1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把他当成和你一样的人来看待!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怒不断培养的小动物。我们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在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是怎摸回事就骂我一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批判,单纯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我请家长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说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行的。如果你门不能彼此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沟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是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工具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人本身!我在大四时读了苏霍万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 》,正式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对教育进行了这摸多年的研究。有一句话很深刻,但深在那里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简单的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在人的环境下才能成长完整意义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别人的存在,对它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也就没有办法成长太多的家长因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择给他一百快钱或父母用一小时来陪他,来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会选择一百块钱。这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真实的需要,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父母用一小时确认他的价值,伴随他成长!我们既要在主体资格上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方式上考虑到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能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那里不舒服,医生必须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了解、去观察。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通过陪伴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

这是应该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评只是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评才能起作用。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评,这时,批评只能起副作用。批评是非常专业的事情,没有经过训练,很少人会把批评作对。因此,最保险的方法是尽量不用批评。

家庭教育真正的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我们有些家长脑海里,只是盯着上大学。我认为大学无论如何要上,这是没问题的。在办家长课程的过程中,我遇到一个非常大的悖论:我是非常反对以上大学为诱惑,让家长来听课的,但在家长的脑海中,你不说培养孩子上大学他就不来听你的课!我认为,培养孩子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是必须做的。让孩子上大学不是目标大了,而是目标小了!上大学就相当于让孩子吃一顿糖三焦一样。我打这个比喻的背景是70年代到80年代初,《人民日报》做过一个调查,问一个农民能想到的最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农民想了半天说:“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每天让我吃糖三角!”有很多家长想让孩子上大学的心情和那个农民想吃糖三角是一样的!不是目标大了,是小了!上大学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接受的教育,我们高中生考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50%了,10年内达到60%是没有问题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上大学,而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每个家长都应真真切切铭记在心的!我们要培养的不止是高智商的人,还应该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是对我们的社会有正面价值的人。这样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对家长来说,你的儿子、女儿硕士毕业了,博士毕业了,可是,婚姻不幸,家庭不幸福,事业无成,作为家长我们应做和感想。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的人!让他幸福、成功、快乐!让他通过上大学这个渠道来达到生命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总思路是引发孩子成长的动力

我相信80%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头脑没有自觉的、系统的思路。教育孩子不是我们不断的讲道理、告诉他应该怎么怎么做,而是我们要从他的角度出发,看什么能把他激励起来,使他自己能够学习、能够成长、能够探索自然、能够探索人与人的关系、探索社会……也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找到“我想学“的感觉。我们是在引发他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我们要他怎样。要他自己想成为一个男子汉,而不是你强迫他去成为一个男子汉。当一个人有了成长的动力,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他想成长、想学习新的行为,他会有动力去完成。如果孩子主动学习,想报这个班、那个班,想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想有好的品质,孩子的幸运之神降临了。而没引发出孩子成长的动力,不厌其烦的讲道理是毫无效果的!当我们把孩子当作“人”而不是“物”来对待,这个思路就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向孩子示范正取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成功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幸福快乐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学习好了以后会怎么样……。让他自己来选择,诱导他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发它成长的动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家庭教育的“高压线”

在亲子关系模型中最后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的高压线”。所谓的高压线是我们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碰的,碰到就死!

第一条高压线是忽略孩子的存在

在孩子生命早期1-3岁间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的解释家长不听,这时第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骂孩子还严重的恶习。我们头脑中的观念的是: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我们认为孩子懂事时,再去注意听他说话,就可以了。有个5岁的小男孩,他母亲穿着背心、短裤,他早上起来看见他妈妈就说:“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他妈妈着急说:“等一会,等一会!”然后,领着孩子去超市,在超市里,孩子说:“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他妈妈说:“等一会,等一会 !”然后买了牛奶、面包往回走,和相遇的熟人打招呼。回家路上孩子又说:“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妈妈说“等一会,等一会!”终于到家了,妈妈说:“好了,这回你说吧!”“妈妈,你短裤前边的拉链没拉上!”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耐心去听孩子的说话!孩子要买什么东西,我们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用理睬,根本不听他的理由!我在重复一遍:任何一个孩子的任何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合理的理由!你必须听明白他的理由,然后告诉他哪个成立,哪个不成立。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否则的话,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根高压线:破坏性的批评

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孩子自尊心的最重要杀手,我们很多家长,批评已成为顽固性的痼疾。对孩子除非不说话,说话就是批评。我们自己认为批评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改正孩子的缺点。事实上,破坏性的批评的结果与我们希望达到的结果完全相反,我们本来希望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却反而把缺点给巩固下来了。我们希望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希望孩子完美,却把孩子弄的没皮没脸,自尊心没丧失殆尽。

第三根高压线:强迫

父母强迫孩子做事请,会扼杀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而且形成被动的习惯。我们知道学习是脑力劳动,他需要学习者处于主动状态,他自己处于主动状态,他自己主动想学习,才能学习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劳累。如果孩子不想学习、厌倦学习,那么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他很难取得优秀的成绩。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会成为一个被动的人,那时他一生不幸的根源。

家庭教育的“陷阱”

所谓“陷阱”,就是表面上看没有问题,有道理,但实际上是灾难!

第一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就是说我们家长不能无条件的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出相应的行为或取得相应的成绩,然后我们在给予孩子与之相应的爱。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成了生意关系。这种有条件的爱,极大的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还需要做出相应的动作,父母才会爱自己。孩子的意识深层感觉的是耻辱,是人格的贬损,是自尊心的伤害。因人间,爱的可贵性在于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成年人世界还是在亲子关系中,有条件的爱都是爱的“伪造品”。

第二是“家长输不起的心态”

今天就有个家长对我说:“我真的输不起了!”为什么呢?我们生怕孩子不学好!“那咋办?就这一个孩子!”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当你说出“输不起”三个字时,他已经输了!因为你已经把自己放在输家的位置上了。你没有绝对信任孩子会上大学,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你是站在错误的角度上看孩子:这孩子可能是流氓,可能做不该做的事……你越是担心,就越加倍看守孩子,最后导致孩子的自尊、自信、责任、主动精神被加速的扼杀!因为有输不起的心态,我们家长严格监视孩子的一言一行。然后帮他做所有的事,告诉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特别是看到孩子和坏孩子在一起,有坏的行为苗头,我们就越发担心,越担心就越紧张,越紧张越进行破坏性的批评,最后孩子真的学坏了!这好比孩子站在万丈悬崖上,有掉下去的危险,家长在后面以白米冲刺的速度冲上去救孩子,结果可想而知。真实的逻辑是怎样的呢?80%的孩子被我们亲手推了下去!这个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放松,相信孩子没问题,然后通过与孩子建立良性关系来把孩子拉回来。

以上是整个亲子关系模型图的内容,它代笔我的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基础。这个模型反映了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关系:我们家长需要做什么,使用什么工具,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思路是什么,高压线在什么地方,我们不能碰,陷阱再什么地方……

如果我们能够循着亲子关系模型所设计的线路来扮演家长的角色,我们教育孩子将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教与学

怎样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

一、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打人?

教育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大人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

1、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当孩子打了别人,妈妈用商量的口吻说:宝宝,咱别再打朋友了好吗〉?这样的问句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

2、显而易见的明贬暗褒:“我家阳阳总被告状,整个幼儿园谁也打不过他,真拿他没办法。”

3、不恰当的玩笑:“冉冉,打这个臭哥哥。”

4、口头制止没有行动。看到孩子打别人,家长只是喝斥孩子一句:“不要打人。”但没有用行动去拉开孩子。

5、有制止的行动没有批评。只是拉开了大人的孩子,但没有告诉孩子他的错误所在。

6、过激的反应强化了孩子打人的意识。面对其他家长的告状,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再打人!”孩子也会学着把打人时作发泄情绪的手段。

以上这些方法对孩子打人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家长对孩子打人的态度应十分明确,首先要及时制止,郑重告之不许打人。然后允许孩子申诉打人的原因。最后告诉孩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打人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二、建议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1、面对面严肃地说:“请不要碰我”

2、大声地说:“不许你打我”

3、用手用力的推开他。

4、找老师讲明情况。

一般来说,当孩子能勇敢地用上面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话,几次下来,挨欺负的情况就会改变。

比尔盖茨谈学习的革命

前微软总统比尔盖茨认为信息化必将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

重大的教育进步正在引发一场大学校园里的革命,信息技术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使全世界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进行网上对话,学习已经突破了教室和校园的界限。

高等教育利用科技手段将学生们培养成为科技化的劳动力大军,并赋予他们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革命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大挑战。他们必须保障校内各系的学生都拥有高质量的学习工具,为此要做到:1、向学生传授学习和生存的必要技能;2、培训教师队伍,让他们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科技成果;3、获得科研基金;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能够支持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技使高等教育能够应对变化万千的市场需求。人们有机会接受远程教育,个人电脑和因特网使学生和教师可以得到校内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学习资料。

网络的使用使行政管理走上正轨,从而让全校师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教学活动。

21世纪的校园没有界限,学生们可以在教师、宿舍或家中的餐桌旁学习; 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可以听南非的教授讲课;教师们通过电子邮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没有办公时间的限制;研究人员也可以得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优秀的软件和电脑网络负责学生注册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使管理工作便捷有效。

21世纪的校园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高等教育应该继续寻找革新之路,利用高科技成果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有关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应该相互合作,促成这种变革的发生。

大学生求职10种不健康心理

羞怯心理 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 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减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的方式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省的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其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次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依靠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见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以帮学有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冀日后相互好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时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 自己不急着找工,整天想着攀那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 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眼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位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 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 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虽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厌世心理 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远处去找工作,现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找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造假心理 假学历、家证书、家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草,假得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的名声,毁了自己前程。

批评孩子讲方式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这些原则,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做错的是一进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不好的地方,让还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如何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用于原谅孩子的错误,动辄翻老账,这样很伤孩子幼稚的心。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处; 孩子其实不是从小到大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在我们批评孩子时,也应先给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然后在支出做的部队的地方,要让孩子指导家长并不是光把眼睛盯着他们的错处,做得好的地方同样看得见。

增加身体接触:在批评孩子是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欲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我们应给用眼睛正视孩子,一边说着指责他的话,一边身体部分要有接触,这样就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感情依旧: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如钩本来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错事为理由不带孩子出去,也不要取消原本答应给孩子买东西的计划,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应该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你做错了事就不爱你,而希望你健康成长起来。

亲子教育中的误区——父母管教方式的误区

管教方式,只父母管教子女的风格。他主要分为Min主型、放任型和独裁型。家长在管教放上主要有两种区别

一是家长在家中实行“独裁统治”,独断专行。仍有不少家长抱有“棍子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动不动就摆出一付长者的姿态,子女必须严格服从父母的指令,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设法和孩子沟通。这样,子女往往是口服而心不服,或者对父母敬而远之。事实上,孩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家长只有尊重他的存在,像朋友那样对待他,才能使他健康成长。

另外一种就是把Min主管教理解为放任不管,认为他们“长大了就懂了,以前谁教过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子女漠不关心,以为让他们自由发展。其实,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适当指导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小的时候是这样,即使是在青春期也是如此,他们有很多问题向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但往往由于父母台忙或不够细心而失去交流的机会,导致子女什么事都不愿和父母说。同时,这种放任不管还容易令子女得出一个印象:父母不关心甚至不接受自己。特别是自当代信息社会,小孩不仅在知识方面需要父母指导,而且也会对很多社会现象感到困惑,需要与父母进行讨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