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不是一句空话或姿态

我的孩子曾经在日本上了几年幼儿园,那时我作为母亲看到了日本幼儿园里许多令我惊讶、困惑、赞叹的事情。现在,我在上海一所日本幼儿园工作。作为老师,我又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了对日本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感受。

一说到尊重孩子,人们通常想到的是不打骂孩子、不说有伤孩子人格的话,“你真笨”、“不喜欢你”等等。如果仅从这个层次上理解尊重孩子,那就太肤浅了。我很希望和妈妈们交流一下我的理解。

1、和孩子在同一个视线上讲话

日本幼儿园都要求教师蹲下来或是弯下腰和孩子说话。这看上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难,难的是每天、每时每刻都能自然而然地把成年人自己的身高降低到和孩子同样的高度,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如果内心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意识,那根本是做不到的。

在日本,我送孩子去幼儿园时,经常看到老师单独和孩子说话时,总是单腿跪在地上,当时只觉得老师亲切,没有架子。自己到幼儿园工作后,才进一步地认识到,和孩子在同一个视线上讲话,不仅能给孩子以平等、亲切的感觉,还能发现站在大人的高度看不到的事物以及危险。

有一次,一个小班的孩子站在那里哭,问他为什么,他也表达不出,只是时而用手指一指。老师蹲下来,顺着他的手指方向一看,原来是他的纸飞机栽倒在小树丛里了……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事情,当孩子高兴地、或者是惊讶地、焦急地用手指着前方向你诉说什么时,你会很困惑:什么呀?我什么都看不见。设想一下,你每天都要面对一群比姚明还要高大的人,或许你就会比较理解孩子的内心了。

如果你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视线上看一看,你会有很多和孩子共同的发现,于是,也就会有和孩子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话题。

和孩子同喜同乐、同悲同愁,是不是对孩子的尊重呢?

2、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样?”

中班有一个孩子,每天早上大哭大闹吵着不要上幼儿园。这孩子平时挺老实,来幼儿园也已经两年了,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们开会,从他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平时游玩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幼儿园里找不到明显的原因,然后又和父母沟通。妈妈说,这孩子从小就听话,是三个孩子中最不缠人的,从没出现过哭闹耍赖的情况。

或许正因为此,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他两个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他的需要?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和撒娇,于是,他现在一下子来个总爆发?大家都认为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出现目前这种情况是好事,能通过哭闹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满和要求,比他一直做个“好孩子”,压抑自己要好。

大人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妈妈尽量多和他单独相处,给他一些撒娇的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在幼儿园,全体老师们都有意识多给他一点关注,班主任老师在他早上哭闹时多给他一些安慰,抱一抱,搂着他说说话,给他一些肌肤的接触,使他情绪安定下来。在整个过程中,父母老师都没说过一句责怪他的话,像常见的,“都这么大了还哭?!”“再哭不喜欢你了。”“不许哭!”等等。如果你从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件事,他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哪?要检讨的倒是大人。

在每天的教师例会上,班主任都要向全体老师汇报孩子当天的情况。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努力,孩子恢复了平常状态,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他的表情增加了几分灿烂,笑声也更多了。

3、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日本幼儿园每年都有三次大型的活动,一次是作品展示会,一次是节目表演会,还有一次是运动会。作品展示会一般是把孩子近期的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展示出来,请父母孩子前来参观。但是,展示的作品必须每个孩子的,不能有一个遗漏。这是展示会最基本要求,如果有孩子耽误了,也要抽空补上。

于是,展示会上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譬如,孩子们画的人脸,有的五官端正,有的就是一个大圆圈,里面几个圈圈点点,哪是鼻子哪是嘴,得参观者去猜。

我经历过近十次展示会,没有听到过一个父母在作品面前指责自己孩子画得不好,不如别人,都是鼓励、赞扬,也没有孩子羞羞答答不敢带父母看自己的作品,每个孩子都是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作品指给爸爸妈妈,“快看,这是我的!”因为他从不会因为画得不好而受到指责。

同样,节目表演也是人人参与。不管是唱歌、乐器合奏,还是演话剧,都是全班上台,而且在剧中的戏份人人均等。但是,演《白雪公主》,那公主肯定是只有一个的主角,戏份怎么均等呢?方法有很多,譬如可以有多人担当公主角色,分段出场或两三人同时出场。总之,一台戏,人人有份。

这样做,对于老师来说,排练难度大得多,有的孩子平时连话都不愿说,还要让他唱歌跳舞说台词,不是自找麻烦吗?但是,麻烦过后,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些孩子自我表达能力飞跃的变化。

外人来看,孩子表演节目的水平并不高,但是,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以及会场上父母们的关注和热情、自始至终的欢乐气氛则让人赞叹不已。

孩子参与了、努力了、从中体会到很多乐趣了,这就足够了,至于作品的成色、舞蹈动作美不美、跑得快不快,不是评价的标准,大家自然也就不会太在意。这话说来容易,可是要达到全社会的共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平等是尊重的前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是父母应有的意识,当然也是老师的责任。

4、承认并尊重孩子的差别

幼儿园每天放学后都有例会。有一天,园长在会上告诉大家,某某小朋友的妈妈又怀孕了,希望各位老师对这个小朋友多关心、留意。因为妈妈怀孕后,有的孩子会变得非常敏感,担心自己会不会受到冷落等等,情绪容易发生波动,出现反常,老师就有责任多去安抚他,关心他,从正面引导他。

有一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父亲节画父亲就成了麻烦。怎样才能让这个孩子不尴尬?班主任老师最后在班里说:今天我们大家要画自己家里在外面工作的人的画像。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工作的都是爸爸,而这个孩子是妈妈工作,所以别人都画爸爸,他画妈妈也很自然,没有疑问、没有尴尬。

可是,就在要把画带回去送给爸爸的前一天傍晚,另一个孩子的妈妈打来电话,说孩子现在的父亲是继父,不戴眼镜,可孩子画的爸爸是戴眼镜的,那是亲生父亲。继父收到这礼物岂不尴尬?

可怎么跟孩子说呢?要让他重画,又不能明说,我们商量决定由老师来做恶人,就说在整理画时不小心打翻了颜料,弄脏了他的画,非常对不起,只好让他重画。即使老师这样小心,这孩子还是敏感地察觉到了什么,在重新画时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其实是不戴眼镜的。”

孩子的自尊心很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我们大人的悉心呵护。不管是家庭的缺陷,还是孩子的缺点,老师和父母绝不可在众人面前揭短。我曾去一家幼儿园参观,老师指着一个小男孩,当着大家的面说:这孩子父母离异,脾气很怪的。我当时真想把那孩子搂在怀里,跟他说对不起。大人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孩子、揭孩子短,非常多见。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可是孩子的教育不都是由这些小事一点一滴组成的。忽视了小事,大事能做好吗?

5、允许孩子失败、犯错

我们经常听到大人说这样的话,“小孩子,懂什么,我这都是为他好”等等。我们为了爱孩子,极力为他铺设一条平坦的路,不走弯路,不摔跟头,更不让他失败。所以,不管大事小事都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确实,孩子小,没有经验,他的选择很有可能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应该有胆量放手让他试一试,让他自己得出结论。

有朋友和我激烈争论,说,我总不能眼看着孩子走弯路,明知结果是失败,还要他去尝试?我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难道不对吗?

当人要摔倒时,本能地会伸出双手支撑身体,保护头部、脸部。但是,有些孩子摔倒时,一摔就是一个嘴啃泥,为什么?因为从小没摔倒过,每当遇到坑坑洼洼、磕磕绊绊时,总有大人告诉他该怎么绕过去,甚至干脆抱过去。

是啊,怎么能忍心看着宝贝孩子在自己眼前摔倒呢?可是,当他离开你自己走路时,连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了,一摔就是一个狠的,甚至可能摔倒了,都爬不起来了。

人生如同走路。小时候不让他磕磕绊绊,长大了再送去“吃苦夏令营”,岂不做作?其实,从小让孩子接受挫折、感受失败的机会比比皆是,前提就是把选择的机会、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带孩子出去吃饭,日本妈妈都是让孩子自己选菜,但会告诉孩子,自己选的要自己吃掉,特别是自助餐,吃多少拿多少,这是起码的规矩。

而中国妈妈习惯替孩子选菜,我以前也是这样,因为我知道孩子喜欢吃什么。可是这两种做法会导致孩子两种不同的态度:自己选的饭菜,自己要负责任吃掉,这次选的不好吃,以后要再慎重一点;妈妈包办选的饭菜,想吃就吃,不想吃拉倒,反正不关我的事,下次妈妈还会帮我选。孩子自己不做选择,自然也就不用为此负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