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培养应有情

“情商”(EQ)又称情绪商数,近来常被人们提及。这是一个“泊来品”,是从美国心理学界传来的新概念。它一般表达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来压力、合理地把握自己的心理平衡的能力。人们通常所表现出来的“镇定”、“浮躁”、“乐观”、“悲伤”、“坚强”、“懦弱”等等,都源于“情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情商”是比智商(IQ)(即智力商数)更为重要的心理素质,它往往能左右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起落沉浮,推而广之,“情商”能决定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所以,对“情商”我们切勿等闲视之。

实践证明,一切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虽然其智商不一定很高,但其“情商”却一定不低。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小时显得内向木讷,被公认为是一个笨孩子,作业常常完不成,并于15岁时中途退学。但他却在孩童时就耽于思考,痴迷而执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自己只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因而创立了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这便是他独特的勇于探索的个性和不懈追求的勇毅,使他登上了辉煌的极点。贝多芬失聪以后,对于音乐创作来说,“智商”无疑是降到了最低点,但他却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靠乐感和直觉,呕心沥血,成就了激昂悲怆、全人类为之俯仰共鸣的《英雄交响曲》。个头矮小的邓亚萍连续夺得了120余个冠军,包括奥运会、世锦赛在内的世界冠军近20个,在世界乓坛创造了“常胜将军”的奇迹。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五次给她颁奖。邓亚萍面对一切对手均“虎视眈眈”,方寸不乱,所表现出的是她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功,超越自我,向自我宣战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品质,这便是“情商”永恒的魅力之所在。

对青少年“情商”的教育培养,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说:“个人性格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他又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命运操在母亲的手中”。因此作为首任教师的父母,应该从小就致力于培养孩子健康、沉着、坚毅的心理个性和情绪素养,切忌过分溺爱或棍棒主义。在这方面,唱重头戏的责无旁贷的应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全方面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对学生的教育,一防“捧杀”、“爱才如命”、“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便宠爱有加,致使“天之骄子”不能自己,从而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一防“捧杀”,对成绩不太理想或某个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另眼看待,放任自流,更有甚者,歧视、羞辱、谩骂学生,使其自暴自弃,愈发破罐子破摔。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个性的培养极为不利。一位女生高考后自觉录取无望,便服毒自杀。可不几天,高校录取单就邮来了,可见,其心理素质何等脆弱。十几年前,南京某大学身为教授、副教授的一对夫妇,却因教育不当,被其残酷、任性的独生儿子双双勒死。而个别学生在校是学习尖子,进入社会后却心胸狭隘,性格孤僻,怪诞诡谲,自私冷酷,从而谋财害命、危害社会,成了害群之马,便是跛足教育所酿成的悲剧,也是教育失败的悲哀和不幸!

品德优秀、身心健康、才能出众三位一体的人才是完美的人。犹如一艘航船,品德好比罗盘,才能便是马力,而船体的材料性能便是“体格”。若体格“弱不经浪”,便会在茫茫大海中被风浪无情地击垮而倾覆沉没!因此,欲使莘莘学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到达理想的彼岸,除了不遗余力抓好德育、智育等以外,“情商”教育不可少,“情商”培养应有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