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青春早期的心理卫生
一般认为女性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男性则要迟两年左右,为青春早期。然后过渡到青年时期。青春早期表现出全身各系统的形态、生理和心理、行为等急剧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发育迅速,逐渐达到性成熟。 这一时期神经系统易于兴奋,情绪易于冲动,加上知识经验少.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所以往往把好的东西看成绝对好,坏的看成绝对坏;是非界限不太清,对勇敢与鲁莽、顽强与执拗、团结友爱与感情用事等不易区别开来,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盲目成熟感。父母再象以前那样对待他们就不干了,甚至顶嘴,反抗,出现了心理发展上的所谓“第二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个问题,非要治治孩子的“强劲”,不但没有好的结果,反而容易造成疾病或把孩子赶向歧途。一定要平等相待,互相信任。对于认识问题不全面与所犯的错误应耐心说服教育使其心悦诚服。
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明显表露对其心理、情绪、行为影响极大,所以,青春早期对突然来临的性冲动、性要求,由于好奇和不理解,常会产生一些误解和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如对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的惶恐,对手淫后的追悔等,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家长和教师都应注意。因为性知识的缺乏使不少青年不得不在神秘而奥妙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中独自猜测探索,以致不少青年在
心理上留下种种伤痕,染上种种苦不可言的心理疾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应当重视对他们进行性的知识教育,以帮助他们稳妥地度过青春早期。性教育不要只是限于性生理知识,而应作为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使之以科学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身体发育的自然过程。
(二)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青年人认识能力提高了,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能进行各种精细操作,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也不断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也逐步形成。这时,他们的活动范围和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同社会联系更加密切,同辈人的相互影响大于父母。父母对子女一般都非常关切,事事关心,处处过问,以至使子女们觉得妨碍了他们的独立.干预了他们的自由。他们不愿再被父母当作孩子来看待,坚持自己理想和判断的是非标准,甚至对在求学、就业、交友、生活各方面的干涉表示反感,轻者不理睬,重则反抗,拒绝家长管教。在道德观念、社会规范方面,不少青年不象儿童时期那样以父母师长为传统表率,他们不愿受社会传统限制,而是在同辈人中探求共同的标准。所以父母在求学、就业、恋爱、婚姻方面要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情感;不适当的干预会导致家庭不和甚至形成代沟。
每个人无不染上时代的色彩,两代人的思想存在差别是正常现象,不可把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子女,而应交换思想,耐心诱导。青年们也应重视老一辈的经历、经验,从中汲取有用的成分,树立起为祖国、为四化、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
青年虽然自控的能力有所增加,但还容易动感情。好交朋友是青年的特点,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提高识别是非的能力。恋爱是青年的一个主要问题,恋爱的不顺利和挫折,易造成情绪波动或出现不良后果,应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成熟并不等于人格成熟,适当的推迟恋爱时间,能被他们对配偶的选择更理智些。
青年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年轻好胜”;有时又过分低估自己,则产生自卑情绪。教育青年要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青年人虽然认识和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求知欲旺盛,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发展,且有持久的、高度的注意力,逻辑记忆发展,想象力丰富,意志力增强,在理想和抱负的追求中,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表现出顽强的毅力;但是,由于知识经验欠缺,有些设想往往由于没有足够的根据而碰壁,或因动机过强,欲望过高,理想脱离实际遭到挫折而苦恼。因此,要善于引导青年把个人志向、抱负同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优良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善人格的核心,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身心健康,重视青年心理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