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家长:你是否为“空巢”做好准备?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76269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迈入大学校门的“90后”新生还沉浸在对新学校、新环境、新朋友的新鲜感和步入人生新里程的万丈豪情当中。当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断奶期”议论纷纷的时候,“90后”的家长能否顺利应对“空巢”生活?
相对于孩子们在新生活面前的兴奋雀跃,家长们远没有那般“洒脱”。面对突如其来的“空巢”生活,失落、寂寞,让他们中的一些人一时无所适从。陪送孩子入学、抹桌椅、挂蚊帐,与其说是给孩子们帮忙,不如说是向18年“育儿护犊”生活的一种特别告别仪式。分离时刻,孩子要“断奶”,家长更需要“独立”。
家住乌鲁木齐的陈涛今年43岁,女儿九月初离开家去西安上大学。陈涛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女儿没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天天盼着她能上大学,现在走了心里又空落落的。她不在家,我和她妈妈没心情上班,不想做饭也不按时吃饭,生活没了规律。”
陈涛告诉记者,身边朋友像他这样的不在少数。“他们的孩子也上大学了,经常抱怨说太失落了。有的实在太寂寞,就开始养宠物解闷。”他说,“我的一个朋友和妻子本来关系紧张,长期冷战,谁也不理谁。刚送孩子上大学回来没几天,夫妻俩反而开始说话了,张口闭口不离孩子,还商量着要再去学校看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出现“空巢焦虑”的不光是大一新生家长,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或在外地工作,有些家长仍然陷在这种“漩涡”中难以自拔。
陈女士的女儿上大学、工作都在外地。陈女士说:“五年来,女儿很少回家。她刚上大学时,我特别失落,家里的饭菜也简单了很多。她的卧室还保留着原样,我经常在她卧室里发呆,翻她用过的课本,整理她的衣柜。”
陈女士说,直到现在每天还与女儿通一次电话,“我控制不了自己,就想知道女儿在做什么,在外面有没有受委屈。”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生活重心几乎一直放在他们身上:孩子几点上学,家长就几点起床做早饭;孩子几点放学,全家就几点吃晚饭;孩子几点做完作业,全家就几点上床睡觉;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或做什么,孩子喜欢上哪儿旅游全家就上哪儿旅游;孩子考个高分全家高兴,孩子考砸了全家一片愁云惨雾。
在一家媒体担任副总编辑的钟女士说:“休假的时候,一家人外出旅游度假,回来跟别人谈起,我甚至会下意识地说带孩子出去开开眼界。本来是我休假旅游,怎么就成了带孩子出去开开眼界了呢?作为媒体人,难道我自己就不需要出去开开眼界?”
谈到“空巢焦虑”,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袁荣亲说,这种现象如今普遍存在,已经引起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关注。
袁荣亲说,在中国家长眼中,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永远需要他们的指导和保护。“虽然孩子一天天长大,但家长的心理欠缺成长。很多家长为成年的孩子做东做西,实质上是想证明自己还能干,证明自己被孩子需要。”
袁荣亲说,“空巢焦虑”表现最明显的往往是母亲。“她们给予了孩子生命,因而更容易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来加以呵护。”
相比之下,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独立性,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家长,他们的“空巢焦虑期”往往较短。
聂瑞云在机关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二。回忆起一年前孩子离家上学的情景,她坦言不适应的过程很短。“女儿在身边时,我和她爸爸就有意识地没把心思全放在她身上。除了忙工作,我喜欢跳舞,每周都会去上两节民族舞蹈课,从不间断。他爸爸喜欢打乒乓球,每天约球友切磋早就成了习惯。”
聂瑞云说,现在女儿在外地上学,夫妇俩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把舞蹈课加多了,不仅学民族舞,还选了形体、芭蕾。”
54岁的赵女士家住北京,对她来说,女儿在外地工作反倒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从女儿小时候开始,我就注意从细节着手,培养她的自立能力,即使她不在身边,我也能很快调整过来。我现在有份兼职工作,有空跳跳舞,学学养生之道。”
过去家家孩子一大堆,稀里糊涂就长大了。一个离了巢,身边还有一堆。实行计划生育后,家长对孩子,无论是情感倾注还是生活照顾,都远远超出了实际需要。许多家长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转,对孩子的情感依赖往往超过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在广州一家心理辅导机构,一名家长因为孩子不能专心复习功课而求助,专家分析发现,“元凶”竟然是家长一会儿端茶一会儿送水果,让孩子不胜其烦。
家长该如何调适心理,顺利度过这段“空巢焦虑期”呢?心理专家开出了处方:学会求助,试着重新评价、认识孩子,积极规划自己的生活。
袁荣亲告诉记者,这些“空巢”家长的求助能力普遍较差,由于好面子,即使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也不愿向别人诉说。“他们觉得自己社会经验丰富,出现问题自己能解决,其实不然。建议他们学会求助,去发现孩子独立、坚强的一面。”
袁荣亲说,家长给孩子的应该是安全感而不是保护伞,“一事当前,在你出手帮忙之前,家长应该问问自己,究竟是孩子不会干还是你不让干?究竟是孩子担心还是家长不放心?”
全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暨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马绍斌建议说,这些“空巢”家长不应过分低估孩子的自立能力,要多把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得到锻炼。“许多‘空巢’家长正处在工作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阶段,可以把注意力多往工作上放一放。此外,还要积极规划自己的生活,巩固、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和知识体系,并尝试与他人分享培养孩子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