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与孩子讨论震灾

自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灾情一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行动着,努力为灾难中同胞尽一份力。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又从这场灾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除了他们会积极响应学校的捐款行动以外,在他们小小的脑袋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应当如何引导他们呢? 对于这场地震来说,孩子们也不是“绝缘体”。他们一样从学校、报纸、电视媒体等途径了解到灾难的信息。很多父母也会...

read more..

给孩子营造探索学习的机会

有许多玩具教材公司,知道父母很关心孩子的天赋才能,因而将产品标榜得以”启发想象力”、”开发潜能”等来吸引你购买,其实不管有没有特别的天赋,孩子都需要一个热爱学习、稳定安全和尊重学习的环境,同时还必须能够集中精神,和让孩子自己能掌握的环境。 大人不要一直用”不行、不可以”来拒绝孩子探索成长的机会,最好能够陪伴他们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提供实地的经验让...

read more..

给宝宝安全的感觉

妈妈几分钟的消失,惹得宝宝当了两星期的小尾巴,因为宝宝对妈妈的信赖感、安全感被打破……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安全感。对婴幼儿来说,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更确切地说,来自于对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依恋关系使得宝宝知道自己是受保护的,如果遇到危险,宝宝会主动到依恋目标那里寻找安慰和保护。有时这种依恋关系受到威胁,宝宝的安全感一旦被破坏...

read more..

孩子爱“粘人”怎么办?

“妈妈,你在哪里?”牛牛是妈妈的“小尾巴”,妈妈走到哪儿,牛牛就跟到哪儿,这不,妈妈在卫生间里“方便”,牛牛也一步不离地粘在妈妈怀里,生怕妈妈跑了,搞得妈妈既烦恼又无奈。同事给牛牛妈妈出招:“你跟孩子呆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粘你,你要主动和孩子拉开距离。”为了让牛牛成为“男子汉”,妈妈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让牛牛自己下楼买一枝铅笔,帮妈妈买一包盐。但效果似乎并不太好,这一切随牛牛情绪...

read more..

当宝宝遭遇多种语言

遇到的语言太多,反而不会说了? 冉冉的妈妈是广州人,爸爸是湖北人。冉冉从小就一直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带,大约每过半年左右,家中的主流语言环境就要换一次。在外公外婆负责带的时候,冉冉就跟着学广东话,而爷爷奶奶带时,听到的则是湖北话。平时,冉冉的爸爸妈妈还会教他普通话,甚至英语单词。到冉冉2岁多的时候,爸爸妈妈发现他还不怎么会说话,而且发音也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清晰。他们怀疑:当初...

read more..

写给我12岁的儿子

过了这个夏天,你就12周岁了;不用多久,你童年的稚气就会渐渐消失,成长为一个青涩又充满朝气的少年。 你渴望长大,很在意自己的身高,常常踮起脚尖和妈妈比高;你想像父亲一样身强力壮,不时会紧握小拳头,让我看你紧绷的肌肉;你有点担心自己的生长速度,但在我看来,你就像一棵阳光下的小树,渐渐枝繁叶茂。 那个曾一天到晚猴一样粘在父母怀里的小男孩儿,那个喜欢搂着爸爸妈妈亲得满脸口水的小不点儿...

read more..

培养BB情商社交技巧很重要

中国人常说“三岁定八十”,这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因此走入了误区,认为三岁前就该教给宝宝很多知识,如背唐诗、认字、学英语、算数等等,宝宝记得越多越好,事实不然。 我在加拿大这边的图书馆借过一些早期教育的录像带,这里的教育专家也认为,0~3岁是宝宝大脑发展和人格定型的关键期。但是他们认为大脑发展主要是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不是记忆知识。他们把婴儿的大脑比拟成静止的电...

read more..

从吃饭看对小孩的教育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

read more..

3岁开始的财智训练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尽管社会背景存在着差异性,但这些理财教育的独到之处是值得借鉴的。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 美国:让孩子学会自立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

read more..

搬家时怎样教育宝宝?

这个周末,月月就要搬新家了,这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自从月月知道要搬家后,常会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有时还会对她心爱的娃娃说些什么。一开始,爸爸妈妈没有注意月月的变化。一段时间后,妈妈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和月月好好谈了谈,没想到月月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搬家,我不想离开我的小朋友们。”妈妈没有想到搬家会对月月的心理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搬家是一...

read more..

家长注意:儿童看电视有10忌

有些父母把电视当做“高级保姆”,三四岁的儿童就成了“小电视迷”。 专家提醒: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更要养成良好习惯,否则,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有“十忌”: 一忌时间过长 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神经系统与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等其它活动的正常进行。 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

read more..

完全解决父母烦恼10大问题

3岁以前宝宝的成长,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却也常让新手父母遭遇棘手的照护、养育困扰。 许多学者都主张,与人亲近的孩子才会快乐,如果缺乏父母的爱心,没有坚持或扎实的依附关系,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希望孩子未来在学习新技巧或新能力时,能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确实需要在宝宝满3岁前,就让他与照护者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也只有这样的成长条件,才能教出快乐的孩子。 第1名幼儿特质 人格特...

read more..

误区:立刻制止吮拇指

误区:吮拇指是坏习惯,家长看见孩子吮拇指的话一定要立刻制止 家长不必总是对孩子吮大拇指神经过敏。尽管吮大拇指或者其他手指会造成婴儿颌骨的变形(使用橡胶奶头则不会有这种问题),但这种损害在婴儿三岁前就会得到弥补。 很多婴儿在母亲体内就开始吮吸拇指,这是婴儿为了生存而特有的一种生理反射,因为他们要借此练习吮吸母乳的动作。许多婴儿出生后,当他们疲倦或者无法平静时,也会习惯性地吮吸拇指...

read more..

培养天才的黄金阶段

卡尔•威特(CarlWeter)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后来成为德国卓越的法学家和研究但丁的权威。对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很多人都把这些归结为天才,而他本人和他的父亲老卡尔•威特则告诉人们,这些全是合理早期教育的结果。早在小卡尔•威特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从一位哲人那里得到了这样的观念:“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之下,老...

read more..

讲故事不是单纯哄孩子

讲故事是最自然、安全的亲子交流方式,能帮助父母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以引导其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发展。上海教科院学前教育博士乔梁为即将捧起故事书的父母写下了一张“YES OR NO”小贴士。 故事内容有讲究 为了吓唬孩子使之听话,一些父母常会编造“夜里老虎会出来,听到哪个孩子在哭,就把他吃掉”等“反面”故事,却忽视了略带恐怖色彩的情节对孩子身...

read more..

单亲孩子给教育出难题

单亲子女“爱缺失”仍然引人关注 中小学“单亲现象”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人们印象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学习成绩差、性格怪异、沟通存在障碍,犯罪率高等。但最新的调查表明:55%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优秀行列,而又有62%的单亲孩子表示家庭的变故越来越少地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更多的单亲孩子已从“单亲阴影”中走出来,但学习和生活中却仍...

read more..

警惕夸奖不当的后果

★楠楠把红枣从盘子里一颗一颗往外拿,边拿边数:“1、2、3……”妈妈高兴地夸奖:“儿子会数数了,好棒啊!”听到妈妈的赞扬,楠楠美滋滋地又数开了。其实,这样笼统地夸奖孩子意思不大,他并不清楚自己的什么行为得到了鼓励,听过几次之后就兴致全无了。好的方式要这样说:“你能从1数到20了,进步可真大呀!”这是把对孩子的夸奖具体化,针对他数数的具体行为...

read more..

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1.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

read more..

如何告诉孩子离婚事实

我是个单身妈妈,女儿现在两岁零三个月,在她一岁半时,我和他爸爸离婚了。现在她见到小朋友的爸爸就发愣,有时候她还会用疑问句说出“爸爸?”这个词。我有时候看到她看动画片或儿歌里讲爸爸的地方会发愣(连婴儿画报上都有爸爸的内容)。我还没告诉孩子事实,怕她太小接受不了。该怎么办好呢? 专家意见: 这位妈妈,来信里能感受你的困惑与焦虑。现在的单亲家庭儿童的心智发展是一个普遍的社...

read more..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医学心理学专家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是难免的,“打”对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锻炼,但家长务必了解,打是为了教育,要分时机,要有分寸。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同,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家长观察分析哪种教育方式更能引起孩子对错误的反思。 首先要说的是,打对孩子肯定有不利的方面,但有些时候,不打实在是不能引起他们对错误的重视。眼下的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