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塑造子女的悲哀

现代社会处在高科技时代,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将青年一代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青年人面对社会,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的准备。18岁已跨入成年人行列,各学校也常为入这一年龄的高中生举行隆重的成人宣誓仪式。但是,在每个家庭中,做父母的未必将18岁以上的青年当做成人对待;许多持传统观念的父母,往往总要说:“孩子就是孩子,儿女长到多大,在父母面前也永远是个孩子嘛!”听这话,...

read more..

4种谈话方式令宝宝与你疏远

家庭沟通的方式是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沟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良的沟通往往是沟而不通,反而对家庭生活气氛起到伤害作用,进而对家庭成员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更加不利。 (一)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ld...

read more..

表扬孩子的小技巧

一、表扬要适时 孩子的行为具有无意性的特点,他们往往不知道,也不考虑自己所作所为的好坏和后果。而且大多数的孩子会在行为结束后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家长适时的表扬和批评无形中会起到一个评判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当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应立即给予表扬,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表扬要恰当 许多的家长和大人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其实这...

read more..

不要忽视挫折教育

自古逆境多出人才,司马迁受宫刑而写《史记》、孙膑被人掀了膝盖骨而着《孙膑兵法》……例子举不胜举(当然顺境也出人才,只是为数不多)。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逆境让人多受挫折教育,而顺境则更需要个人的坚强意志,而人的意志也有与生俱来的隋性。故而,一个孩子如若将来要有些出息,自孩提时代开始,多接受些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农夫只给小树浇半小桶水。路人批评他道:“我说...

read more..

家庭矛盾引发孩子“强迫性意念”

案例 春末的一个下午,笔者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电话里,一位母亲叙述了自己7岁的女儿不知为什么,常常会想到“死亡”和“跳阳台”。母亲的声音低沉、困惑,笔者听着听着,仿佛户外明媚的春光也黯然失色了。 莉莉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女孩,喜欢看书、做纸工。像一些现代小家庭一样,莉莉的外婆和他们住在一起,莉莉的爸爸妈妈都是高收入白领。莉莉平时的生活、学习都由外婆照顾。 最近一...

read more..

适当吃苦 健康成长

儿子的吃饭问题一直令我头疼。一碗饭摆在桌上,小家伙拿着勺子拨弄来拨弄去,就是不往嘴里送,好不容易吃下两口后,小家伙索性勺子一放,跑到一边去找书看、找玩具玩……半小时下来,一碗饭还剩下一大半。 怕他饿着,我只好无奈地端着饭碗跟在他的身后追着喂。这一喂,就是好几年。 不久前的一天,儿子吃饭时依然心不在焉,草草吃上两口后就将饭碗一推跑出去玩了。但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追着喂他...

read more..

坚守母爱 培养好宝宝

是孩子就不可能完美,就会有错。遇到这种情况,要改变与调整的应是家长教育的方式。我的儿子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着绝对不比一般孩子少的缺点,但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是孩子,他需要的是你的帮助。 耐心陪伴认积木 我儿子的脾气不太好,时常很急躁。记得刚买积木给他玩时,他就因为形状对应错了“哇哇”大哭。遇到这种情况,我不是训斥他,也不是不理他,而是一遍遍地帮他仔细辨认,认清每一...

read more..

中学生最佳有效抗挫方法

现代的中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几条建议。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 中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

read more..

粗心的孩子需不需要看心理医生?

有网友来信问: 唐老师,您好,我的儿子上初一,和《乖巧努力的女孩为什么成绩不好?》文中的女孩子有部分类似的情况,您归纳的情况和他也很贴近,最重要的是他很做事不专注,粗心大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很发愁,听说粗心是属于心理问题,我是否应该带他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焦虑的母亲 这位焦虑的母亲,您好!您说的孩子的粗心情况就是浮躁,浮躁是学生学习不好的最主要原因。浮躁的意思是心浮气躁、心不在焉,焉的意...

read more..

孩子不粘人了

经常听到一两岁孩子的妈妈们抱怨:“我这个孩子特别粘人!真烦死了!”综合起来,“粘人”的“症状”不外乎以下几种: 1.只要妈妈在,就不跟别人,缠着妈妈。 2.经常希望妈妈抱。 3.不愿意自己玩儿或者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妈妈陪着。 不少妈妈问,孩子这个“坏毛病”该怎样才能改掉?她们特别急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学会”自己单...

read more..

家长应站在什么位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关怀、支持和肯定。家长在孩子身边不同的位置,会向孩子传递不同的信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什么位置上呢? 站在孩子身后,让孩子睿智坚定 周末,我与儿子一起去爬山,有意让儿子走在前面。遇到山路的岔口时,儿子便回头问我:“爸爸,要往哪个方向走?”我要么不言语,要么提点简单的参考意见,但最后我总是会说:“往哪里走,你自己选...

read more..

竞争教育正在伤害孩子

大人在享受竞争式快乐,而孩子是实现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 对于最高层次的快乐,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写道: 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教育号称“一...

read more..

夸奖幼儿需要讲究的艺术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对幼儿来说,表扬这个词似乎太正规了点,因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表扬”的词义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幼儿的行为好像还没拔到那个高度,所以我们采用“夸奖”一词似乎更贴切。 夸奖是阳光雨露 幼儿与成人一样,是喜欢...

read more..

专家提示大学生透支健康求学不可取

从本性上来说,人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段连回忆起来都让人觉得痛苦的经历还有人愿意去选择,去忍受,意味着他们认为这种经历有价值。至少,是利大于弊。在校园里就开始劳碌奔波为此透支精力甚至健康的学生肯定也认为,这样的辛劳,长远来说能为他们带来好处。 这个好处是什么,不同学生的想法不一定相同。然而他们心里多半有一个模糊的信念,那就是认为拿青春赌明天,在身体扛得住的时候牺牲一时的健康舒适...

read more..

谁让孩子不快乐?

家庭教育:忽视性格培养,沟通存在问题,过分关爱 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广州市脑科医院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认为,这意味着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现在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

read more..

您与子女是如何交往?

中年人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代际关系,也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代际关系是指中年以后的一代与青少年一代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已成年的人们与青少年一代在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承传与差异。狭义的两代,则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前者则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的,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 中年人与子女的交往方式及其特点: 人初生...

read more..

孩子为什么不愿去上学?

“刘医生:您好!我有一个女孩名字叫小雪,今年12岁,性格内向,文静少语,自幼自尊心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和同学关系好,当过学校中队长,老师也喜欢她。一年前更换班主任,班主任年近50岁,情绪不稳定,对学生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一次因一件小事受到班主任的过份批评,以后孩子就总是紧张,害怕,耽心自己做错事,耽心考试出错挨老师批评而害怕上学,早上醒来就不愿去上学,提起上学就哭。我们让...

read more..

教育有赖于心灵的推动

回归《教育是没有用的》领悟教育本质 转自〈商界〉杂志/2009-08-26 手捧《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目光被封皮中间一行小字所吸引“回归教育的本质”。我对于“本质”二字比较敏感,因为大至宇宙运行、小至一株草的枯荣,都有其规律可循,也即都有其最核心的本质在,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貌,如同一条简单的数学公式,却可以是解决无比繁复的难题的金钥匙。于是,我带着极大的兴趣翻开这本书...

read more..

孩子能听懂话中的讽刺意味吗?

误区:孩子能听懂话中的讽刺意味 孩子会对我们所说的话进行想象,因为他们仅仅是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们的话。他们会觉得笑话很奇怪,因为他们会从笑话中发现成年人的一些不幸遭遇。但是语意双关的笑话或是词句是他们无法理解的。对带有讽刺性语句的真正含义,他们不懂甚至还会误解。例如一个五岁大的小孩浑身脏兮兮地从外面跑回来,大人对他说“你可真干净啊!”,他是不会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

read more..

早期家教的心理误区

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地“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庸俗功利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