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乘胜追击辩论 辩论如何分胜负
如何乘胜追击辩论
辩论是一场激烈的语言较量,其中充满了艺术性和技巧性。其紧张、其急促、其灵活,使得辩手在表述观点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滴水不漏。漏洞几乎是客观存在的,就看你注意到它没有。捕捉漏洞,能帮助我们获得辩胜对手的突破口。
在1993年8月举办的新加坡国际辩论赛中,复旦大学与悉尼大学对垒,辩题是“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悉尼大学队是正方,复旦大学队是反方。开始的时候,双方你来我往,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复旦大学队的二辩问了对方一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顿时面面相觑,瞎猜一气,错误应答。这时,复旦大学队立即纠正,并巧妙引开:“错了,今年艾滋病日的口号是‘行动起来,时不我待’,对方辩友连这个都不知道,难怪谈起艾滋病来也是这么不紧不慢的啊!”这一招,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阵线。
在辩论中,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知对方讲的话不对,却不知如何反驳,即使进行反驳,也总觉得驳不到点子上,甚至还成为对手反击的把柄。这就是因为辩论中没有抓准漏洞这个突破口。相反,你如果善于捕捉对手的漏洞,就无异于找到了的突破口,那就能有的放矢,击败对手。漏洞抓得越准确,就越能迅速地取得突破,使对手输得心服口服。
那该怎么来“咬”住对手的漏洞呢?
逮住立论的弱点。论点是辩手对论证问题提出的看法或主张,是辩论的关键所在。如果论点有纰漏,那论证的全过程就值得怀疑了。认真听对手立论,看看他在哪些地方是一带而过、含糊其辞的,这当中就可能包含了致命的弱点,请千万不要大意错过。其次,还要盯住对手,看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论点是否始终一致,有无偷换辩题或转移辩题,一旦发现,就把它“揪”出来。
寻找论据的漏洞。主要是检查对手所用的论据是否准确、是否切合论点、是否前后一致。如果能证明对手的论据是虚伪的,那么其论点就不攻自破了。与论点的漏洞相比,论据的漏洞更容易发现,更容易被证伪,也更适合被作为辩论的突破口。
挖掘逻辑的纰漏。一个严密的辩论论证,除了需要恰当的论点、真实的论据,还必须有合乎逻辑规则的论证过程。如果对手在论证的过程中,存在着论据与论点脱节的情况,也就是存在论据并不为论点服务,那么对方的论点就难以成立。因此,不能光被对手高明的论点和丰富的论据吓倒,还要留意它们二者是否有关联,彻底揭穿对手挂羊头卖狗肉的阴谋。
打破沙锅问到底。对手如果是不够老练的辩手,很容易就会在连串的问题前露出马脚:要么只问不答,要么只答不问,要么答非所问。要是能发现对手的这一弱点,你就好办了,在自由辩论和攻辩的环节,可以专挑这些辩手问问题,而且还要一问到底,他越答不上来你越问。很快,辩论的主动就会属于你方。
扰乱对手的阵脚。对方的不同辩手之间的言论发生了矛盾,这时你应该马上指出对手自相矛盾、逻辑混乱。并抓住对手内部的矛盾之处集中火力猛攻,以解决矛盾为名,给出利于己方的解释。这么一来,不但扰乱了对手事前的配合计划,削减了他们的整体进攻的气势;还会吸引观众的兴趣,使他们支持己方。
当然,漏洞的作用是一分为二的:认识漏洞,也能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减少辩论中的失误,奠定辩胜的基础。
想看更多关于如何乘胜追击辩论的文章,点击荔湾口才中心。
辩论如何分胜负
辩论之中,双方为了争取辩胜,为了抓住对手的漏洞,会设置很多类似这样的问答陷阱。如果真的遇到陷阱了,你能像纪晓岚那样巧妙地化险为夷吗?
历史例子:
清代学者纪晓岚,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一次,两人在野外散步聊天,乾隆突然问道:“纪卿,‘忠孝’之意何解?”纪晓岚回答:“禀告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谓之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谓之孝!”乾隆又说:“嗯,说得好,现在,朕想以君的身份要你去尽忠,怎么样?”纪晓岚一惊,少顷,回答说:“臣遵旨!”
纪晓岚说完就走了,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不过也想看看他是如何为自己解围的,于是静观其应对。不一会儿,纪晓岚又回来了,乾隆问道:“你怎么没死,没尽忠啊?”“我刚才想跳河尽忠,正在这时遇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此话怎讲?”“我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那时跳河自尽是因为当时的楚怀王昏庸无能;而你现在,听说是开明盛世啊!这样吧,你先回去问一问皇帝,看他说是不是昏庸无能,如果说是,你再跳河,我等你!’这样,我就回来问您了!”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当今雄辩之才啊!”
纪晓岚真是聪明绝顶,辩才无碍,他巧妙地为自己找到了摆脱陷阱的方法,借屈原之语,为乾隆设立了窘境,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昏庸无能,我就***”。皇上当然不会将玩笑开到如此地步,所以纪晓岚不仅使自己逃脱出了说话的陷阱,也自然地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
我们这有几个供你参考的辩论小技巧:
避开锋芒。与其等到自己落入对手设置的陷阱,还不如对陷阱早作提防。从对手立论开始,你就应该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的论证重点在哪里,也就是对手论证的锋芒何在。如果这一锋芒你方并无很好的应对之策,那么建议你方应该立即避开,别受对手牵制;因为锋芒的背后往往是连串预谋已久的陷阱。
转移话题。不过很多时候还是防不胜防,一旦落入对手精心设置的陷阱,比较好的办法就是“逃”——迅速地转移话题。这当中也有技巧:如果你的话题转换是很生硬的,对手一定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你要设法转移到观众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对手前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上,转移辩论的焦点,才能顺利逃出陷阱。
假装糊涂。如果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话题让自己脱身,就得稳住心情和对手在陷阱里周旋。这时假装糊涂是个好办法。就是常说的答非所问:对手抓着你问个没完你也别怕,你就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陈述己方观点,而不必考虑是否回答了他的问题。
巧语诡辩。要是担心答非所问会被对手倒打一耙,那么巧语诡辩就是安全的逃脱办法了。就是像例子中纪晓岚那样,既回答了刁难的问题,又没有落入别人的陷阱。这需要灵活的辩论思维和平时深厚的知识积累。
迂回作战。好汉不吃眼前亏,有时对手就是把你困在陷阱里,不令你中计就不罢休。这种情况下,硬闯也是无效的,还不如“乖乖就范”,先被他牵着走,然后伺机反问进攻。这就是辩论中的“欲擒故纵”。
如何辩论反驳
仿照反驳,这种辩论方法的大优势就在于它出其不意,能“打”对手一个猝不及防,是揪出对手辩论漏洞,助你辩胜的绝佳手段。
某年某地闹灾情,当地人选派一老者到县衙门报告灾情以求减免当年的税收。到了县衙,县官问老者:“小麦收了几成?”“五成。”“棉花呢?”“三成。”“玉米呢?”“大约两成吧。”
县官听了勃然大怒,厉声说道:“有了十成的收获还来报灾,岂不是想蒙骗本官?”老者一听,心中暗骂:“真是个混账糊涂官!”但嘴上却赶紧回答说:“哪敢?小民活了180岁,也没见过这么严重的灾年啊!”
“胡说!你怎么会活180岁呢?”县官问道。老者说:“县老太爷,你怎么不明白呢?我大儿子今年50岁,二儿子30岁,小儿子20岁,我今年80岁,加起来一共不是180岁吗?”
县官听罢笑得前仰后合,嘴中说道:“哪有你这么个算法,你是不是老糊涂了?”老者说:“可您刚才是这样算收成的啊!”县官闻此言,突然笑止,终于明白了原来是自己先错了。
面对县官荒唐的计算方法,老者随机应变、如法炮制,按照县官的思路,仿造出类似的结论,让县官哑口无言。实际上,老者辩胜县官,用的就是辩论中的仿照反驳。仿照反驳,是指通过想像、联想和对比,仿造出与辩敌观点相似、相同或者相反的论点,用以回击论敌的辩论方法。
两种方法让你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顺着仿造。就是完全顺着对手的逻辑思路,进行类比的联想和推导,得出与对手相似、甚至相同的论断,用自己仿造的谬误和对手原创的谬误进行对比,使对手的错误更加明显。上例中,老者用的就是这一方法。譬如,对手说:“因为金钱导致了罪恶的发生,所以金钱是万恶的根源。”你就可以顺着继续说:“按你们的逻辑,网络也能导致罪恶的发生,所以网络也应该是罪恶的根源。那么请问对方辩友:罪恶的根源到底是哪个啊?”对方必定无言以对。
2.倒着仿造。情况与顺着仿造刚好相反,通过仿照对手的思路,恰恰得出一个与对手原创的结论相反的结论,一正一反,来说明对手的逻辑是自相矛盾的,从而驳倒对手。譬如,对手还是说:“因为金钱导致了罪恶的发生,所以金钱是万恶的根源。”你就可以反驳:“金钱也帮助很多穷苦之人摆脱了贫困,那我们是否可以把金钱视做万善的根源呢?金钱到底是善的根源,还是恶的根源,请对方辩友回答。”对手论证中的逻辑弊病就不证自明了。
如果有可能,把顺着仿造和倒着仿造结合起来,那么对手的谬误就会更加暴露无遗。要注意的是,仿照反驳主要在于“破”,而不在于“立”,因此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可以不去考虑自己使用的表述逻辑是否严密,只求与对手的逻辑相同,便可击倒对手。这是仿照反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