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演讲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那该如何做好演讲前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正式演讲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想完美地施展自己的口才,作好一次演讲,事先必须有所准备。在演讲之前,首先对演讲的听众有一定的了解,并为演讲的有关内容、方式等构思一幅蓝图,或藏于脑中,或付诸笔端。如此预备妥当,演讲起来,方能顺畅流利,娓娓动人。
演讲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话要说到点子上。演讲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集中,观点鲜明,方能给听众留下清楚深刻的印象。
因此,必须注意从思考过的众多观点中选择出最能体现讲话主题的观点作为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展开阐述,所有的论点和材料都必须为这个中心议题服务,决不能不分主次。否则,听众就不会有清楚的认识。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时,要恪守三思而后行。要对自己的主要思想、观点或论点,仔细思考和推敲,力求对事物有足够的认识。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明白再向别人叙说,切忌信口开河。
许多人演讲时常常以为只要说起来滔滔不绝就是有口才。其实,健谈并不等于有口才。健谈是“能说”,并不一定是“会说”。如果一开口就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反倒令人生厌。真正有演讲口才的人,并不一定是说得多的人,而是能说到点子上的人,即能够深入问题实质、提出解决办法的人。
另外,要寻找最佳角度阐明观点。常言说:造语贵新。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巧妙的解说,常常能出奇制胜,赢得赞叹与喝彩。
有了明确的观点,准备演讲的第二步就是寻找合适的材料。立屋要有梁柱,说话要有根据。你提出的观点或论点也必须有充分的材料支持,这样演讲才会血肉丰满,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否则,就容易变成痴人说梦。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内容或话题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呢?卡耐基曾对此作过一番调查,发现人们对那些亲身体验或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是最有发言权的,其中有儿时的经历,早年的奋斗,自己的嗜好、信仰、愿望,以及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等。而对那些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是讲不好的,拎起这样的话题,至多能涉及点皮毛,谈不出什么名堂来。
所以,我们要深入记忆之中,从自己的背景中搜寻那些有意义并留下鲜明印象的事情。如果某件事情依旧生动地印在脑海中,呼之欲出,那就有可能让听众兴趣盎然了。
不熟悉的东西有时也不得不谈,处理这种情况的技巧是:知道多少就谈多少。不要不懂装懂,甚至冒充内行,否则会闹笑话。
如何获取需要的材料呢?
可以从记忆和笔记中提取,可以到资料室或图书馆查找,更多的是要时时关心生活、研究生活,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善于建立广泛的兴趣,掌握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验和知识是说话的本钱,有了这个本钱,才能随时随地施展和发挥自己的口才。
演讲时选择了最熟悉的话题,找到了丰富的材料,那么,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生活事例
事实胜于雄辩,理论再通俗也不如举一个生活事例容易让听众理解。演讲时选择的生活事例一定要切合话题,有一定的典型性,新鲜生动。在运用时,“既不要把重大事件说得随随便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得冠冕堂皇”,这是亚里士多德的遗训。
权威言论
恰当地引用经典言论,或名人、专家的意见,或为人们普遍推崇的流行的话语支持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讲话,往往见效。因为权威言论一般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富有真理性。
有关知识
演讲实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谈论的话题、内容往往要涉及各种知识领域。一次成功的演讲,常常需要调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那么,只有将有关知识材料或理论材料准备充足,才有可能将演讲推向深入,不然,就只能在门外徘徊,甚至失败。古代的天才演讲家苏秦,第一次游说诸侯,由于知识贫乏,遭受惨痛挫折。这可谓是前车之鉴。
“我总是搜集十倍于我要使用的材料,有时甚至达到百倍。”约翰·甘德曾这样说。他说的是准备演讲的方法。1956年,他着手准备有关精神病院的演讲。他前往各地医院,与院长、护理者和患者分别谈话,日复一日,走了数不清的路,记满了许多笔记本。在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政府与各州的报告、私立医院的报告、各委员会的统计资料。
最后,他写成演讲稿的纸张,只有几十克重。可是,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及他所依据的材料,却足有几千克重。
动之以情
首先,演讲要有真挚的感情,用真情打动人、感染人。因此,在表达上要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喜怒哀乐,运用自如;爱憎分明,挥洒适度。所以,这就要全面搜集资料,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供保障。
其次,构成整个演讲波澜起伏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掀起波澜。换句话说,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内容要张弛有度,结构要跌宕起伏,构思巧妙,这样才能产生一波三折、参差错落的冲击力,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