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演讲中的艺术

 文章导读:演讲整个行为过程具备两个重要环节–“说”与“听”。我为什么强调“说”与“听”的有机关系呢?很多朋友在表达、倾诉的时候,大凡都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说”上,而很少顾及到他人……

一、演讲的基本概念

还是先谈谈基本概念吧,有很多朋友不容易把演讲和朗读分开。什么是演讲呢?演讲必须以口语的形式面对听众作真实的表达,这个不错,它确实是一种说话形式,但是它并不等于我们平时生活中简单随意的表达。演讲是说话的高级形式,它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思想、哲理和相应的表达形式,给听众以有价值的信息。这显然是随意的说话所达不到的效果。

演讲整个行为过程具备两个重要环节——“说”与“听”。我为什么强调“说”与“听”的有机关系呢?很多朋友在表达、倾诉的时候,大凡都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说”上,而很少顾及到他人的“听”,甚至从来不管别人听不听或听懂了多少。这就像电视台,它做了很多非常好的节目,但只管通过电视塔向外发射,老百姓家里有没有电视机它不管,那你的发射(信息输出)有什么效果?如果老百姓家里没有一台电视机,你的输出效果不是等于零?即使家家都有电视机,你的信息输出质量有问题,我接收到的都是雪花点或图像变形、声音不清晰,我照样会调台,因为这给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说话也一样,你说得不清楚,或者你的话中没有多少信息量,我同样会“调台”。即使你说的语码是清晰的,但是你用的是上海话(一段上海话)或其他语种,我作为听者并不熟悉这一语码,你同样是白说,因为你没考虑到听的一方的接收效果。由此可见,“说”只是信息输出的手段,“听”才是言语交际的目的,这一例证证明了“听”的环节在整个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位置。我向来认为,一个不会“听”话的人,他也很难“说”得到位,因为他很难站在“听”话者的角度理解听者,调节自己的表达。这也是我们大学教师常常谈论的话题。所以我在这里建议,尤其是建议青年朋友们,你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从听的角度来说。

说到这里,我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了。演讲并不等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简单、随意的说话,演讲必须有明确的话题中心。这涉及到什么呢?这涉及到你的主题信息,具备演讲者鲜明的个人见解,这是内容、是思维,此外还涉及到你对主题阐释的角度与真挚的情感抒发。你有好的思想、你有好的艺术,但是你要从自己独特的角度、适中的角度进行论说,听者才有可能更清晰地接受你的信息,更容易理解。此外还要赋予演讲以真实的情感,所谓“喻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双刃的宝剑当然比单刃的宝剑锋利。演讲的目的是输出信息,输出信息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我们的信息,这是说话的目的所在。

演讲又叫做讲演,两个名词一个意思,这当中的演绝非是表演,它是演绎、推演、阐释的意思。有些演讲者往往把这个词理解错了,认为“演”就是表演,有一些辅导的老师也错误地帮他们设计:这个地方该做什么动作、那个地方该设计什么表情,这就有表演的意味了。我后面会说到,演讲者的动作、手势、体态完全是附带的,表情、动作需要,但并不是补丁,它要服从于表达的主题,自然生成,这样才自然、真实。

演讲最忌讳表演,任何表演的形式都会拉开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从小到大,最敏感的是语言。比如一个刚刚学说话的孩子,他还不会说的时候就会听懂大人的某些话了,人类的语言习得也是先学会听然后才会说,反过来的情况没有。比如刚学会听话的孩子,妈妈说“你去把门关上!”孩子马上就去了,“不对,关厕所的门啊,去!”孩子马上就去关厕所门了。先听后说,这是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再比如你在写信,孩子给你捣乱,你逗他说“我不理你了、你是个坏蛋”,他可能捣蛋得更起劲,因为他从你语言的情感当中、从你的表达态度中听出来了你是逗他玩儿。倘若你严肃地说“滚!”孩子马上就会哭起来。孩子对语言接受这么敏感,何况是大人呢。你在上面演讲时是做戏,或你自己心目当中并不认为演讲稿上的观点是对的,但是你还是在演讲台上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这让听者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呢?孩子都能听出来真假,大人对此当然不会欣赏。

我认为演讲应该是真实的。一位哲人说得好:只有真的才是美的,而美的又必须是真的。还有一个格言:任何一切东西并不是美了才可爱,是因为可爱了才美。不可爱你怎么会觉得会美?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演讲的定义是以有声语言的形式表达思想、观点,传递有效信息。演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演讲包括教课和报告,狭义的演讲主要是宣传和鼓动。演讲的功能第一是宣传、鼓动,第二是阐释和交流,比如说学术报告、知识报告,在我们这个讲坛当中就有很多知识性的报告,也属于广义的演讲。

我要特别强调提出的是,演讲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口才能力训练与提升非常有效的途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座的诸位朋友很多可能没有经历过专门的演讲训练,我们的说话能力可能完全是从生活中无师自通地习得来的。我就觉得奇怪了,世界上许多知识都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进修才能获得提高的,唯一语言表达不需要专门进修?我们的教育大纲中并没有专门设立言语表达训练课,从小学开始,虽然语文课有读、听、说、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也可以理解,“读”是有声的,“听”是有声的,“说”也是有声的,但人们还是认为“写”是无声的。偏是无声的“写”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训练最多,所以很多朋友现在“写”出来的东西是不能“说”的,只能“读”。为什么呢?你一提起笔就是“18日的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将我惊醒……”,可这句话在口语中一定是“18号那天一大早,我就被电话铃吵醒了……”。如果遣词造句都是纯书面的思维形式,而且是你唯一的语言思维形式,你怎么能“说”得出口呢?其实“写”也是脱离不了声音的,试问,谁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念念有词(至少是在心里暗暗念叨)?没有真实的话语怎么能形成文字?

我们从小的语言训练就偏重于写作,一动笔就是书面思维,连看的、读的都是这些书面语,跟口语根本不搭架,这样的语文训练当然是不全面的。着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在前苏联的教育大纲里强调:小学到中学有声语言的训练当不少于4000小时。我要问了,在座的各位朋友,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今天究竟得到了多少有声语言的训练机会?包括今天小学、中学的老师在内,他们自身又得到多少正规的口语训练?中小学生在这些老师的训练下,又能有什么样的提高这不是很清楚的答案嘛。今天,即使是开推土机的司机还得有个培训过程,还得拿照吧,一个电工上岗也得要培训吧,唯独言语应用从来不需要培训,全凭无师自通。因为经验与习惯告诉我们,言语习得不需要专修,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可以自然获得。可我要说了,凭无师自通习得的言语只是平常的生活语言,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只是把这种基本的生活语言应用于事业、应用于学术交流,应用于我们所有的工作岗位、交际场合,这能胜任吗?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人对这一现象表示怀疑,因为大家都有差不多的经历,都是这样的水平,还有什么必要学习演讲呢?可问题还是来了,有些人连平时在陌生人面前说话都成问题,可老师或者单位还是要把他推出来参加搞演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孔子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没有训练过的部队让他来打仗就等于是抛弃他啊。很多大学毕业生应聘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不顾应聘方的需要与情感,人家一听就拒绝了。你在选择单位时,单位也在选择你,主动权在他们的手里,为什么不能调换一个角度:我有什么才能、发表过什么作品、曾经做过什么工作、我的特长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的这些特长和基本素质符合不符合贵公司的需要,不知道我能为贵公司做一些什么样的贡献。同样是一个意思,不同的角度表达效果就不一样,起码对方可以听得出你的素质与层次。这些不能责怪,因为大学课堂从来不开语言表达课。我担心的是,待他们今后走上领导岗位,还是依靠秘书写稿,以念稿形式代替说话吗?在西方,总统竞选都要事先请人帮助他们进行演讲训练呢,竞选演说是不能照稿念的,连这点应对素质都没有,别人怎么会投你的票?

通过表达、通过演讲,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口才能力。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说出来基本等于没说,有的人说出来包含很多信息与哲理。比如你告诉我:“1+1肯定等于2”,这绝对是真理,但对我来说我没有获得有用的信息,你不说我也知道;如果有人说1+1往往并不等于二:譬如将一个专家不适当地放在一个领导岗位上,要不了几年,他可能会从一个内行变成两个外行,结果是1+1=0。这样的表达就具备了哲学内涵,让人受到启迪。说到底,说话不仅是嘴皮儿的运动,归根结底是大脑的思维,是知识、哲理的展现。人的最高智商表现不仅在于你动手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大脑的思维、判断能力。我们今天的课堂教育恰恰不注重思维与智能的开发,而是知识的灌输。

二、演讲与朗读的区别

我下面要讲一讲演讲与朗读的区别。谈到演讲定义时,如果不将朗读与演讲作对比,往往很难区分两者的不同。演讲与朗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形式,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你要学习演讲、提高表达的能力和素质,你也要进行朗读训练。中国的传统教育自古提倡诵读,所谓“读其诗、诵其书”, 通过诵读可以丰富你的语声的容量,也可以通过诵读聆听提高你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语言的特点是具备西方语言所没有的节律美育音乐美,如果把汉语的这些美感都抹杀了,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未能获得语言的美的感知能力,孩子们都不会读书,只会看书,这是多大的损失啊。我们若从小就没有生动的语感积累,怎么能把死的文字译换成真实的内容和感情呢?这不可能吧?柯岩有一首诗叫《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您在哪里?大海回应,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您在哪里?高山回应,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有的人不理解,一个“他刚离去”就够了,还要重复那么多遍干什么呢?这是形象的描写啊,是浪涛和回声效果啊!“我们对着大海喊……”,海浪回应“他刚离去”,哗……,“他刚离去”哗……。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受过朗读培养,用眼睛“看”作品,当然不能够把这些有形象的语言还原成真实的意境。会朗读的人也可能从书中得到90%的信息,我们有可能只是70%、60%了,语言离开声音不就成了机械的符号了嘛。

有声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育环节中是不可少的。说一句老实话,即使今天的中小学开设这样的课,我们也缺乏必要的师资。中国的传统教育不但重视说,而且强调读;只有读了才能听。那些诗词歌赋就是让人们来读的、听的,可见“读”(有声)和“阅”(无声)是不一样的。这是演讲与朗读的联系。

那么演讲与朗读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区分。在内容上,演讲的观点、思想、内容、情感是属于演讲者自己的,或者是完全为自己同意的观点,因为演讲稿都是自己写的,你自己都不赞同怎么有信心讲呢?那只能勉强、只能读了,勉强自己的东西怎么能打动听众呢?朗读不一样,朗读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都是作品赋予的。选作朗读作品一般都是名篇与经典,因为作品是作者的,不是你自己的创作,朗读的责任是要真实地反映原作品。很多演讲者的演讲稿不是自己写的,有的人对作者的观点也没有完全理解,怎么上台?只能背稿。背稿依据是文字,不是自己的思想,甚至基本观点都不是自己的,不朗读怎么办、不背稿怎么办?这是在内容上的区别。

形式上,演讲施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诸如“清晨,我踏着一缕阳光……”不是演讲的语言,而是供朗读用的散文语言,怎么能上口呢?当你采用的语言风格不是用来和听众交流的,只是背你的稿,你眼睛虽似乎看着听众,但心里根本没有交流的动机与愿望,听众对你的演讲当然不感兴趣,因为你首先抛弃了听众,听众当然也要抛弃你。演讲注重的是思想、内容的阐发,不注重形式;朗读使用的是书面化的语言,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形式的美,所以可以辅之于配乐、服装、表演等形式。如果演讲也这样配乐,甚至配上伴舞形式,那将会怎样?又美丽动听的音乐、多彩的舞蹈服装,下面的人还会再听演讲内容吗,这就喧宾夺主了。

三、制作演讲稿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面说了演讲和朗读的区别,那么演讲稿怎么制作呢?这是大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我要说一说演讲稿的类型。演讲稿不完全都是文字稿,它可分三种:第一是腹稿,完全脱离文字,基本的内容一出于心,比如说某某剪彩仪式讲话、简短的欢迎辞等。这些讲话不需要稿,写成文字稿反而受文字拘束。此类演讲一般都是即兴的短篇讲话,最好不要带稿。第二是提纲稿,提纲稿适合于中等篇幅的讲话,将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写成简略的提纲,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如果想举例,可将例子一并放在提纲里,具体的演讲内容自己发挥,中心由提纲来掌控。这样按提纲讲话,受到文字的束缚自然少,利于即兴发挥与交流。第三,文字稿。文字稿一般将演讲的内容全部制作为文字形式,演讲的时候作能动的调节。注意,即使是文字稿,演讲当中还要有能动的调节,不是照着稿一字一句地念或背。如果你仍然是一字一句地背诵演讲稿,你就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总是会担心不要背错了;如果一旦背错了,整个阵脚就发生大乱。客观地说,一字一句地背稿绝不是演讲,前面已经说过了,那叫朗读,至多不过是背诵。

我建议,如果制作演讲的文字稿,一定要注意不能用散文那样的全书面风格来行文,你在写的时候就要考虑讲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口语再现的方便,也就是口语化。这一类的演讲稿也适用于初次演讲的尝试者,但是演讲者在以后的实践中要逐渐摆脱对稿的依赖。文字依赖对演讲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依赖惯了,一脱稿就会说不成话。我现在所作的演讲稿也是按照提纲来设计的,我在阐说过程中必须有发挥和能动的调节。

演讲内容的设计首先是观点的确立,要确立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人埋怨:我怎么会有那么多独到的见解呢?其实,见解人人都有,只是要通过思考才能获得。你要说服别人,起码你的理解要深入一步;没有独到的见解也应该有不同的阐释角度。演讲的观点要先使自己信服、使自己欣慰,否则怎么能有信心上台?有的演讲内容演讲者自己根本没有理解,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被说服,这样能说服别人吗?比如说为了显示某某人一心投身工作,老母亲生病在床只有一口气了,演讲稿的设计者就是不让儿子回家看母亲,以突出英雄气概。这样残酷的儿子能算英雄吗?我们的生活一定要提倡这样的英雄气概,岂不是背弃人本吗?大家都来效仿这样的“先进分子”,那还叫美吗?我相信人们不会乐意接受这样的东西。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并不想要,但你却偏要把它强加给听众,有这样的道理吗?当然,在特定的必须的情况下,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是值得的,但不能将背弃人本的东西当作导向。

内容的设计有这样几点:一是命题演讲,要围绕规定的题目设计演说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进行审题,弄清演讲的中心与意义所在,确定中心后,还要以典型的例证充实内容。第二是非命题演讲。非命题演讲内容的设计要选择与演讲对象最密切、最有时代感的主题。比如说在灾区,若宣讲抗灾自救的方法,讲防病治病的措施,无疑最切合当前的需要,也最有时代感;如果你在灾区大谈计划生育,大谈股市秘诀,肯定不是最恰当的主题。

还有一点大家要考虑,演讲稿的设计要有一个时间参数,有的演讲比赛是限制时间的,这没有关系,大家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越短的内容越可能出彩嘛。你对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演讲时间就不要太长,半个小时、二十分钟就行了。还有对象参数,听众文化程度的高低,听众的职业类型,听众年龄的长幼都是你选择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的重要参数,不能无的放矢。

这是演讲内容设计前两个问题:观点的确立、内容的设计。演讲的阐释方法是“晓之以理、说之以例、喻之以比”。演讲首先要说理,用什么样的方法阐述道理非常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有人曾经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先生,您这么博学、科学功底这么深厚,为什么还那样认真地看书学习呢?”爱因斯坦面对这样一个很不容易说得清楚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呢,他总要说出一个使提问者既能理解又能接受的道理吧,于是他就用“例”和“比”的方法做出解释:“这么说吧:我是一个大圆,因为圆的面积大,所以我的圆的周长也就长;圆的周长长了,所以我的圆接触到外面的空白也就多;空白多,所以我未知的东西就多。你们是一个小圆,因为圆的面积小,所以周长也小;因为周长小,所以你们圆外面的空白也就少啊!跟你们相比,我就更需要加紧学习了,因为我希望得到、需要得到的新东西更多,明白了吗?”简单的比喻把一个非常复杂、非常难回答的问题说得如此形象、深入浅出,这正是“例”和“比”的巧用。由此可见,对待那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人在解说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做到深入浅出。

演讲稿的结构越简单越好,你在写稿的时候,能不能事先就为听者清楚地设计一二三……,几个问题连贯一气,思路畅通。只有演讲者的思路是畅通的,听者才能通。我建议在演讲稿设计的时候,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上,能不能先把主体部分构思好,开头和结尾就自然有了。若主体部分还没有构架,净想着怎么开头和结尾,花了很多时间,你的开头也是空对空。这似乎是在谈作文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开题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直陈法,即开门见山,就像话剧《陈毅市长》的开头,第一句话就进入主题,不拐弯子。还有引陈法,引述一个故事,或者一个警句作为导言,然后引入正题。此外还有提问警示法,比如谈“节约”问题可以这样导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年花在饭桌上的钱是多少吗?……” 开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好不要一开始就是散文笔调、纯文学形式。演讲稿的文学色彩太浓,与有声表达往往格格不入。

演讲稿的语言风格要口语化,明白、朴实。它跟写作、文章不一样,文章一句话、一个词看不懂可以重新看一遍;演讲不能这样,话一说出来就消失在空气中,再也不能重现,所以必须要明白、易懂、晓畅。这就需要我们在演讲稿行文的时候,就尽量出离书面思维方式,面对想象中的听众倾谈,这样您在写演讲稿的时候目标也是清晰的。另外要简练,不要太复杂,演说跟书面看的东西不一样,书面看的东西可以反复琢磨,演讲不是这样的,它要求一条思路畅通无阻。

这里再次强调演讲的中心要突出,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或者提倡什么不能含糊。要富于思想、富于哲理、富于知识。如果哲理部分淡一些,知识容量要多一些,终归要让大家听了你的阐述后有所得。此外,演讲要情理并重,喻之以理、动之以情。你所阐释的信息要可靠,如果你告诉大家的那些数据是虚假的,或者是被夸张的东西,就会失去大家的信任,这就是实事求是。

演讲有个立意,立意讲求“高”,对问题不要一般泛泛的说。举一个例子,有人在职业道德的演讲中提出要发挥老黄牛的精神,不能像狐狸那样很狡猾。乍听起来有理,但没有新意。老黄牛精神也不是现在提出来的,说了多少年了。同样一个“老黄牛”在人们的评价中也有贬的意味,听说过吗?“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是当牛做马呀”。狐狸向来是反面对象——狡猾、偷鸡摸狗,人们就是不肯承认狐狸聪明的一面。在今天这么一个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只取老黄牛的埋头苦干,不赞成机敏、智慧,一个民族还什么希望啊!中国哪一代的老百姓不是老黄牛,结果怎么样?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老黄牛的务实精神,同时也需要狐狸的聪明、机智和勇敢,这才是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对吗?广东人今天走在经济改革的前沿,是单凭老黄牛的精神得来的吗?广东人不乏老黄牛的务实精神,但也同时具备狐狸的机敏、智慧与胆识,敢于超前,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这就是时代精神。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演讲,就不乏新意和启发了。有一句话: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你说出你的本意,首先是你自己诚服,你再把这个道理说给别人听,别人才可能服,这就是立意。

说理要讲求“实”。举个例子,深圳有一位女法医,公安大学毕业,清秀高挑。她爱自己的职业,忠于法医事业,破了不少案子。有人给她介绍男朋友,一问她是干什么的,是法医,经常跟尸体打交道。当她伸出手时男朋友都不愿意握,因为这双手是成天摸尸体的手。这时候她才引起思想上的波动。想改行吗?想过,但终归舍不得被企事业。有一次她破了一个大案,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当事的老妈妈和一家人都要给她下跪:“姑娘啊,你救了我们一家!”事业的成就和无辜群众的感谢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从此她不再在乎别人说什么。她认为人的生命很短暂,短暂的人生终归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何况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怎么能想割舍就割舍呢?她说:“一个人需要自己的家庭,但是家庭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没有事业的女人在家庭里能得到充实吗?”我觉得她说得非常实在。

中央电视台的张悦曾经这样说过:我们都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事业,因为我们就是平凡的人,挤进人群里谁也不知道的一分子,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黄继光、董存瑞,英雄不只是从冰窟里救起孩子。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尽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做好,而且常年如一日,谁说这不是一份伟大呢?

再比如暨南大学有一位博士生,他的家乡在河南,当时那个村子村民们连一个闹钟都卖不起。他是村里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也算为全村人长了脸,进校的第二年他就查出了胃癌,后来住院,瘦的不成样子。正常人一刻钟可以吃完的面条,他要吃两个小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劝他休学,他不肯,主要为了乡下孩子的一张脸,一口气。他说:“博士文凭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可我就这样空着手死了,对家乡人怎么交代呢?”乡亲们拿出自己的血汗钱送我出来,我一定要为生我养我的那一方土地拿到博士学位才死得安宁”。结果他就在医院的病床上撰写论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翻倒在地板上,结果他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在轮椅上完成了答辩。他的遗嘱是献出自己的眼球,作为向暨大的最后报答。老母亲当时很伤心,不舍得,结果他的妻子把他的遗嘱翻出来给母亲看,母亲还是同意了。这不是故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

在选材上建议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越是典型的越能突出主题,便于升华,而且这种升华切不能概念化、模式化,最好能把大道理讲小、讲实际,才有亲近感、真切感。越是英雄越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越是英雄越要让他走进生活。有一次我帮公安部门写稿,准备参加北京的讲演,基层部门为我收集了很多公安英雄事例。我征求领导的意见,写什么样的题材好。领导说:“伍教授,你千万不要写血腥的东西,我们见的太多了”。我问为什么,有些英雄事迹确实非常感人啊!他说:“不,我们公安战士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保护,能让老百姓相信我们能够保护他们吗?”他说:“最好写平凡岗位上的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普通公安干警察”。结果找到了一个题材,在清远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山区,一个老警察,在他将要退休的时候,数百名山区群众围到派出所,强烈要求派出所挽留这个警察,让他再为老百姓干几年,村民们缺不了他,派出所的领导这时候才知道他十几年来为群众办了二十万张到深圳、澳门、珠海的边防证,可他自己一次珠海都没有去过。他拿着自己的工资,买了一辆很破的三菱摩托车,专门给远近山村里的老乡送签证。数十年来,老伴一直是个临时工。老伴当然埋怨他:“你有什么用,干了这么多年警察,自己老婆的工作都解决不了,光替人家欢喜有什么用?”他也生活在矛盾当中啊,可他始终没有放弃替老百姓办事,这才真实,这样的材料才典型。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求实的时代,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是值得歌颂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离我们近啊,可以学习、可以效仿,最容易切身,因此有更广泛的教育意义。

四、演讲的心理及心理调节

演讲的心理及心理调节。不光是演讲吧,我们平时说话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心理琢磨,为什么没有注意到我们说话演讲是一种语言心理的作用呢?语言心理的特点是比较脆弱的,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且语言心理和语言思维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一个例子,在座的诸位你晚上在一个静静的房间里写稿,或者是写信,你不希望有任何的干扰、不希望有任何的声音。好,这个时候有一个你最熟悉的人,你的妈妈或者你的妹妹,她悄悄的推门进来,并不想干扰你,她就站在你背后看着你写,你还能写得下去吗?你的思路恐怕立即就中断了。这是言语心理脆弱、敏感的反应。说话也是这样,比如有有人在台上发言,台下一个不经意的眼色都可能对你造成刺激:他怎么斜着眼睛看我呀?是不是不满意我的发言?原来坐在台下的这个人本身就是生理性的斜眼,可你还是对他的反映产生敏感。演讲必须直面听众,我们的心理往往害怕接受陌生人的眼光,尤其是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的照射,压力自然很大。这是一对矛盾。然而必须得适应。语言心理与言语思维也是一对矛盾关系:言语思维有专注、不受干扰的特点,但是演讲却必须面对心理干扰,怎么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践、主动调节。

演讲者必须重视言语心理的适应与调节。方法是什么呢?方法是自信。另外一点,要经过实践的锻炼。要做到自信,首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演讲内容要从总体上把握,做到滚瓜烂熟。自信还来自于不断实践的锻炼,心理稳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关着门在房间里就可以训练的,必须经过反复的磨练。尤其是在座初学演讲的朋友们,不要害怕失败,不要为自己订立第一次演讲就要惊天动地的目标,一说出来就是天使的声音,那样不切实际。小孩子学走路,无论跌倒多少次,在妈妈的眼光里从来不认为那是失败,是前进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其实只要你实践了,那就是成功,不要对自己有太多的压力。

调节语言的心理。在演讲之前你也要有一个心理定位,不要定位的太高。初次演讲,能够与大家交流、能够把主要的意思讲出来,这就是演讲的成功了。不需要热烈的掌声,不妨你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演讲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专注。我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往往用这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心理的一种放松。有的学生上台之后非常紧张,头低着,不敢看大家。这种情况下,我就转移他的注意力,我布置的作业是让他告诉我教室里或大厅里一共有多少盏电灯,此后,他立即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要作的作业上,全然忘记了几十双眼睛的审视,这个时候他就放松了。我接着允许他再数一遍,看是不是确切,这时他就更放松了。这说明什么呢?演讲过程中,注意力越是专注,你的心理越容易放松。作为老师做这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步伐太大,因为有一些初学演讲的人,上了台之后一次受到反向的刺激太深的话,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

我这次在中山参加一个演讲评判,一个年轻人上台后,讲着讲着就忘词了,他当时觉得很尴尬,非常紧张,于是我就带头给他鼓掌。他说我能不能下来休息一下,然后再上去演讲。我当时是评委,我说可以。最后在评点的时候,我特地肯定了这位选手在此上台的勇气,我说:“作为初次上台演讲的选手,他走上舞台就已经是成功,希望大家把掌声献给他!”在热烈的鼓掌声中他得到了安慰。如果第一次上台给他留下一个很深的反向刺激,第二次一上台就更可能忘稿,这是一个惯性的反应,所以演讲者自己要把握信心、灵活调节。

五、重音与断连——在平常的表达中最容易忽略的两个问题

下面再谈一谈我们在平常的表达当中最容易忽略的两个问题,这就是表达外部技术中的重音与断连。

首先是重音。重音是体现语义、准确表的重要手段。平时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节奏和重音往往没有谱,比如你在朗读一篇课文的时候,第一遍可能将重音放在A点,第二遍可能放在B点,正确的重音落点究竟应该在哪里不清楚;重音不清楚,表达的语义也就不清楚。其实,从语言本身的意思可以判断重音的落点。今天我们主要谈谈语法重音,他是语言结构与语义规定的重音,也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重音。语法重音跟语法、句式的关系紧密相连。比如“建设银行”,这是动宾结构,不是建设体育场,也不是建设学校,是建设一个银行,重音落在“银行”上。如果是“建设银行”,不是农业银行,也不是商业银行,那就是个偏正结构,重音就要落在限定成分(偏语)“建设”上。如果我们平时的言语表达,这一些重音都能非常清晰地显示,听的人会觉得你的话语非常干净,不需要花太多的脑筋进行辨别。

比如说“很好”,其实可能是一般的好,如果重音落在“很”上,作“很好”,这才是强调,意思是特别好。这就是语法重音。只有我们自己会正确应用时,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话语。感知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很好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

再比如“拉着导火索”,意思是正拉着;如果说“拉着导火索”,将重音放在“着”上,说明拉的动作已经完成了,两者的意思根本不一样。这就是语法重音的作用。

逻辑重音就简单多了,就是在具体上下文的语义限定下所使用的重音,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回答什么,你就突出什么:“谁开车”、“他开车”;“他开什么”、“他开车”。

断连:太阳/ 能发电和太阳能 / 发电不一样;“中国队打败了韩国队取得了胜利”若没有句中停顿,到底谁胜了就不清楚。当然,句子表达有标点符号显示,可说话不能带标点,它只能以顿断来标志:“中国队打败了韩国队,取得了胜利”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打败了,韩国队取得了胜利”是韩国队胜了。我们如果不会正确应用这一表达技术的话,听话的人往往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甚至是误会。

六、演讲的附加表达手段与表达风格

最后我想谈一下演讲的附加表达手段与表达风格。附加表达手段指演讲的表情、体态与手势等,附加手段的运用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它仅仅是附加,是表达自然的生成和伴随,不能生硬的设计。演讲有些老师说这个地方做什么动作、那个地方做什么动作,我觉得那个太勉强,都是硬加上去的,“我们一定要有决心做好这件事”,然后做一个这样的动作,那就很不协调了,这是附加、自然生发出来的动作,是要服从我们语言中心的,贴上去的东西自然难过,他做了也难过啊。如果我们真的在演讲当中做动作的话要做到位,不要小里小气,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所以听者也感觉到我们小里小气,要做就大大方方做出来,很舒服嘛。

表情要真实自然,眼神保持与听众交流。体态方面要放松自如,不要僵化就行了。手势动作要大方、得体,动作不宜太多,太多就碎了,一开始我们的演讲者没有多少动作,没有什么关系的,经过一定的实践自然就有了,不要去勉强自己,那样我觉得太辛苦了。

演讲的表达风格不完全是侃侃而谈,当然如果是侃谈的话,它长于鼓动、长于号召,这是一种形式。另外也有娓娓而谈的,娓娓而谈的话比较动听,长于感化,能够引起共鸣。还有诙谐地表达,长于以轻松的形式析理,活跃场面气氛。我觉得这三种风格只不过是我们平时的分类,其实在客观演讲当中,一次演讲往往有各种风格的结合,一开始比较严肃,后面中间的话就比较高亢,后面比较诙谐的也有。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服从主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