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眼神的运用技巧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4160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可获得的信息总量中,眼睛要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奔突,情感的起伏,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不断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它犹如一面聚焦镜,凝聚着一个人的神韵气质。东晋顾恺之说:“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之中。”印度著名作家、诗人泰戈尔说得更好: “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而美国作家爱默生对眼睛的评价是:“当眼睛说得这样,舌头说得那样时,有经验得人更相信前者。”所以,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一定要了解和运用千姿百态的目光语和眼神技巧。
1、眼神在演讲中所起的作用
(1)表达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眼睛是会说话的。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可知道。比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自信,侧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停地打量表示挑衅,行注目礼表示尊敬,白他一眼表示反感,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成一线表示高兴。
(2)增强表达效果,加深观众印象。配合着眉毛的变化,眉目传情意义更广泛。欢乐时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忧愁时双眉紧锁,愁眉不展;愤怒时横眉怒目,虎视眈眈;顺从时低眉顺眼,目不转睛;戏谑时挤眉弄眼,暗送秋波;畅快时扬眉吐气,炯炯有神等等。
出身与演员的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每次演讲他都能充分运用目光语。有时像聚光灯,把目光聚集到全场的某一点上;有时则像探照灯,目光扫遍全场。因此有人评价他的目光语是一台“征服一切的戏。”
(3)统观全场帮助演讲者审时度势地控制演讲的进程。巧妙地使用眉目语言,这是一种艺术。在演讲中,演讲者应该两眼向下平视,目光自然、亲切、专注,和听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听众的情绪、反应。演讲中,演讲者随意自然,有时盯着某处看,似乎专门说给一个人听;有时一会儿冲左边微笑,一会儿冲右边点头,一会儿朝后边示意,一会儿朝前面挥手,目光流盼,使全场每一个听众都感觉到演讲者是在看着自己说话,造成了一种极为亲切的交流气氛围。
2、运用眼神的方法
(1)环视法,即演讲者有意识地环顾全场的每个听众,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听众的各种神态中了解和掌握现场的情况与情绪。这种方法既使用在演讲的开头,也不断地作用在演讲的过程中。开头的环视,即演讲者一走上讲台,站定之后,就立即环视全场,戏剧中叫“亮相”。这种环视的作用有三:其一,向听众打招呼,是尊重听众的一种表现;其二,体验听众情绪和现场情况,便于把握好演讲的方式与重点;其三,帮助静场。
(2)点视法,即把目光集中投向某一角落、某一部分,或者个别听众,并配合某种手势或表情。这是一种最有实效,最有内涵的一种眉目语言。譬如有的听众,面带微笑,频频点头,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演讲者投去一丝亲切的目光,这是表示赞许、感谢;有的听众轻轻摇头,甚至还在嘀咕着什么,演讲者在作了某种调整以后,再盯着看一眼,这是表示征询、探讨;有时会场的某一角,某一部分听众发出议论声,甚至有骚动,演讲者立即把目光投过去,这是表示调整和制止。
(3)虚视法,即虚眼。演讲者的目光在全场不断扫视,好像是看着每个听众的面孔,实际上谁也没看,只是为了造成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一种交流感,弥补因为环视和点视而可能使部分听众感觉受冷落的缺陷。
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总是把实眼与虚眼交替使用。环视法与点视法是使用的实眼,即看得很实在,看得很清楚;虚眼,即虚视法是似看非看,甚至什么也没看,只是一种神态。
3、运用眼睛时要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是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二是要表现出信心,显示出活力;三是要和有声语言、动作、表情相结合。
除了演讲之外,社交活动中的眉目语言同样显得重要。与人谈话,视线应该接触对方的面部,接触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的30%–60%。超过这个平均值的,就表现听话者对谈话内容感兴趣;低于这个平均值的,则表明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论述的那样:“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眼睛里可以认识到无限自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