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破坏性”行为该保护吗

前来咨询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一开口就非常激动:“我的孩子太可气了,刚刚两岁,应该说总体是很讨人喜欢的,就是有一样太气人了——只要是新奇一点的东西到他手上,一会儿功夫准给鼓捣坏了。唉,不知让他破坏了多少好玩具!为这,骂过孩子好几次了,也不管用。这不,最近他爸爸出差,回来时给宝贝儿子买来一辆玩具汽车。孩子倒是真喜欢,小汽车到了手上,着迷般地玩个没完。可一会儿的功夫就把小汽车给鼓捣坏了,小汽车被拆成了好几块,轮子也掉了。这可是花了不少钱买的,多叫人心疼啊。”说到这里,女士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真拿他没办法。您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爱搞破坏?怎么这么可气?”

听到这里,我不由地开怀笑了:“这不是‘可气’,是‘可喜’呀!”

“您不是开玩笑吧?”年轻的母亲有点困惑了。

孩子破坏玩具的情形的确令不少年轻的父母们感到迷惑:这孩子怎么这样坏?怎么这么能破坏东西?也许他们忘了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破坏性”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是由好奇心引起的一种探索性行为,是创造欲望引发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我们知道,孩子长到一两岁,随着肢体的发育,活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也相应地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用眼看,还要用双手去触摸、用身体去试探;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还要求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秘密。这个阶段孩子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有一种执着性和坚韧性,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把自己所探求的东西弄明白是决不罢休的。同时,这时期的孩子,既没有是非观念,也没有道德观念,更没有价值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好东西和坏东西,不知道什么叫值钱的东西和不值钱的东西,他们只是被求知的欲望所驱使。于是,许多好东西被他们亲手“破坏”了,他们的这种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也似乎成了一种“破坏性”行为。

“孩子拆汽车还有这么多道理,真没想到。这么说不能简单地反对孩子破坏东西了?”女士有所领悟。

“是的,做父母的对这一时期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不应一概否定,而应给予正确引导。”我肯定地说。

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父母应从两方面着手引导。

首先是要正确认识这个阶段孩子的某些“破坏性”行为。父母要看到其背后表现出来的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点,是孩子正常的发育现象,是孩子的一种积极的探索性和可贵的创造性。

其次是在行为上保护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父母不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更不能不准孩子摸这摸那,相反应该鼓励孩子积极认识新事物。必要时还应给孩子创造一定的探索环境,让他拆卸一些东西,以帮助孩子满足探索事物、认识事物的欲望,以保护孩子积极的探索性和可贵的创造性。例如,当孩子要拆卸玩具汽车时,父母就可以帮助他拆卸,拆卸以后,再帮助他安装起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认识了玩具汽车的构造,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事实上,确有一些在某一领域很有成就的人,就是从小时候的“破坏性”行为起步的。

当然,孩子有时是因为生气,使性子、发脾气,故意把东西弄坏。对这种破坏性行为,父母要坚决制止,并且应该弄清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引导。

“看来,教育孩子真要做个有心人。”女士深有感触地说,“对孩子某些‘破坏性’行为,确实要给予保护和肯定,以培养孩子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谢谢您的指教。”

“能有这样的态度,你们的孩子就会是幸运的。”我赞叹地说,“愿你们的孩子永远保持积极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