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启示录

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0~6岁的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这个时期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将变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蒙特梭利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by myse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在她看来,儿童对美好的东西有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吸收的愿望,他跟随这个愿望去经验。有了这个认识世界的良好开端,孩子自然就会发展到真实、自然、内在、主动和积极的认知状态。

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成人认为某种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自我认知这方面的能力被削弱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所以你先不要急于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先让他自己探索、努力,通过自己的每一个小的开拓,把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起来。

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在美国,我看到很多学校的墙壁上都贴着这么一句话:你一生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说得太好了,让你的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或是其他什么人,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成长得非常好。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朋友对老师说,妈妈说姐姐画的画好,我画得不好。这样的对白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长大的。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会告诉他,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他,也只有一个姐姐,每个人都做他自己才是最好的。

你创造了你的孩子,这个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都不一样,就因为他的不一样,才会变得独特,他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也不是别人的孩子。

哭的意义

对于孩子,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哭没有什么不对的,有时候是一定要哭的,除了外来的痛苦的刺激,有时就是内心的苦楚。在后者,哭是孩子调整情绪的方法,这就是哭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孩子哭,也不要被孩子的哭所控制。

哭是一定要起作用的。我们应该观察孩子,如果他的哭是因为需要什么的话,你要帮助孩子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给你。

有两点是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的。第一,当负面情绪到来的时候,伤心和哭泣都是正常的。第二,哭会帮助我们成长。这两个概念要在生活中逐渐传达给孩子。

该给的自由充分给予,该坚持的规则绝不让步

如果你3岁的孩子总是想攀爬房间里的沙发,甚至不脱鞋,你会怎么处理呢?是说“宝宝,我们下来吧,这样很危险,摔跤了也会痛”,还是不去管他?

我的答案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个高度对这个小朋友来说没有危险,只是会弄脏沙发套儿,那么就让他玩个痛快吧,待会儿换洗就是了。

但是如果在这个房间里人们在开会,宝宝还是要跳上跳下又该怎么办?

那么,我建议你需要让孩子确定的是,我们不可以打扰别人,如果你说到第三遍,孩子还没有听进去,那就直接抱着他,把他放在另一个地方让他去跳。

打扰到别人的行为不能做——这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确的一个基本规则。在基本规则的问题上是不能商量的,要非常清晰而坚定地传达给孩子,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

妈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

在公园里看到这样一幕:顽皮的孩子又惹祸了,他的妈妈怒气冲冲地斥责他,你怎么这样,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就哭着说,妈妈,我不敢了,你就要我吧!

让妈妈反感的事情孩子有没有继续做我们无从知晓,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焦虑和无望。在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孩子最需要的,他们最担心的事就是被父母抛弃。请不要随意地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这会极大地破坏他的安全感。

我们希望,父母们在每一次出问题的时候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对孩子说:妈妈非常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妈妈不喜欢。孩子就会感到,妈妈是爱我的,只是不喜欢我做这个事情,他就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在这里,我所提出的这个教育理念——自由,是基于生存层面的意义上提出来的。所以,当这样的一个概念引进到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最难以理解,也最难以被接受的概念。但是与此同时,当它一旦被接收进来,它又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更容易认同的一个概念。

在教育的范围内,自由潜伏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潜伏在老师和孩子、孩子与幼儿园(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展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是教育的关键。一切不在于你对教育要说什么,而是你生活在什么之中。我们不太容易把自由这个概念使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实际上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那天起,自由的问题就产生了。从那时起我们所产生的问题大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提到我们的意识层面,让我们来感觉。所以今天我们借助一部电影,来解释这一理念。

一个孩子不受制于另一个成人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存在和体现在生活中。

电影《看起来很美》中,大概很典型的呈现了孩子与幼儿园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老师:“小朋友记住了,啊,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方静,你错了,这边是右手!加汤举左手,看着我,握住拳头。这边,握住拳头。吃饭不许讲话,啊!”

老师:“方方,你要干什么?”

孩子:“我要尿尿。”

老师:“可见你洗手前没撒出尿,对不对!?以后必须养成上厕所的习惯,不许吃饭其间拉屎撒尿。扣你一个小红花!”

孩子:“……”

老师:“快点拿出来,快点给我呀。”

刚才各位家长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关系。一个是成人,要求的是服从;一个孩子,是服从者;一个是强制者;一个是受强制者。而我们今天要解释的自由的理念,表现在关系中是讲:一个人在身体、情感、意识、思想和意志上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被称为个人自由。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你与任何人的关系,或者你的孩子与任何成人、孩子间的关系。它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关系,它的根本内容是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在一种平等的生活关系中成长。这个理念在我们树立的教育中,在我们中国教育实施十年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学校能做到,是因为没有人认识到我们跟别人的关系是应该一个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不仅仅表现在显在的状态中。在我们刚才看到的片子中,“扣你一个小红花!”前面指你不可以去尿尿,是在行为上来控制一个人,后面“扣你的小红花”,是在心理和意志上控制你。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受制于他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那我们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自由,没有人去控制他,我们要让他在这样的一个状态生活中,在这样的关系中生存,那将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

家长制的家庭是最早的教育机构

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关键点在于,在我们的文化中凸现了一个控制的关系。我们在小的时候,父母跟我们的关系派生出一种关系,叫家长制。家长制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说了算,你说了不算。胳膊扭不过大腿,我永远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关系,一切由父亲或母亲说了算,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演化出了暴力关系。这种关系由于太普遍了,因此,父母打孩子就被合理化和道德化了。你会发现在你的家庭里是你爸爸说了算,你妈妈是一个服从的状态;或者是你妈妈说了算,你爸爸是一个服从的状态;如果两人都想说了算,战争就爆发起来了,那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来控制你,控制不了,你又来控制我……我们的生存、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这样的关系。今天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把自由的理念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什么呢?原因是你没有在平等的关系中长大,由于你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除了你成长体验过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你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好好的对待他的孩子,但他一张口就是教育,“爸爸跟你说,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怎么做,这才是个好孩子。”话一出口就变成了一个定式了,这个定式就是他高高在上,孩子是一个受教育者。有的父母对孩子努力平等的做法是努力而成的,因此会有精神上的疲劳。毕竟不如天然而成来的自然。这就形成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景:我们这样长大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和一切人的关系。当我们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状态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做不到。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意识到,然后才能逐渐变成我们的一部分,然后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让他们独立自主,想让他们健康幸福,我们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就成为了教育的最核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