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跨国企业学道家管理

外国的优秀企业其实在实践着道家的精神,只不过他们不叫道家管理而已,实质相同名称不同而已!任何真正的思想实学是通行全人类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真善美的自然流露,如果我们要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那必然是要遵守的信条,而不是某个国家、某个门派、某个人独创的,它是本有的内涵。

生物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小群工蚁放到一个适合筑窝的地方,出于本能,这些小蚂蚁会立刻动手建筑蚁穴。但当蚂蚁的数量小于一定级别的时候,这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只会建造半个门拱,它们会反复建筑许多半个门拱,就是建不起一个完整的门。如果不断地增加蚂蚁的数量,在达到一定数量级别的时候,那些乱哄哄的蚂蚁突然好像得到了完整的建筑图纸,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不一会,一个完整的蚁门就会完成。

为什么一小群蚂蚁建不起蚁门呢?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蚂蚁的世界,但从现象上看,尽管每只蚂蚁都有建造蚁穴的本能,但本能的知识需要被激发出来,很可能激发需要一个更大的群体。一小群蚂蚁并不具备完全激发个体知识的功能,因此,小群蚂蚁的组织知识并不充分,还不能拼出整座蚁穴的地图。

因此,将个体的知识转化的组织的知识意味者生产力。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沟通平台或沟通语言,创造一个分享知识的途径,在个人知识组织知识之间进行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于某些员工,如果有人想将自己的想法、经验分享给他,但这个员工由于背景、经验的限制却不能够理解,因为没有能力阻碍了共享的进行。一个员工是某一方面的高手,也有共享的意愿,但却不知道谁、那个部门需要他的经验和知识。一个员工对某一项工作很有心得,但他不能将知识“显性化”,他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并非他拒绝共享。这些问题都可能阻碍它分享的冲动。

知识正逐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以某一新产品的研发为例,要确定是否研发某新产品,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动向的知识;研发过程需要参考以往的研发经验;而最终研发成功与否都将为以后研发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企业的成长与每个员工的成长密切相关。这种共同成长的发动机,实际上就是知识共享。

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收集组织之外的知识,将组织之外的知识变成组织内的知识;结合个体与团队,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比如,文章与大脑里的构思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显性思维,一个是隐性思维。不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隐性知识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将它转变成显性的知识,个体和组织才能从中获益,而且转化的越充分,收益也就越大;最终将组织知识产品化,因此,一个跨国企业,其实就是一个转化知识的好平台,一个好的组织,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共享的流程必须要简单、方便、不过多地增加个人的工作,否则无法实现。很多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非常烦琐且不实用。很多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如果硬要塞进数据库里,大家只能简化处理,甚至敷衍了事。原本生动活泼的客户交往体验,一旦变成刻板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填写到数据库里,本身就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信息系统只是组织实现知识共享的方便的工具,是否形成开放的、积极分享知识的和谐氛围,取决于企业文化,而不是信息系统。当然,信息系统可以促进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但不能本末倒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