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孩子要基于实际表现

虚假表扬让孩子上瘾,导致自负自大甚至考试作弊

最近几年,美国少年儿童的学业成绩和道德水准出现了滑坡,因此美国人在反省自己的教育体制和育儿文化,认为父母虚假和过度的表扬造成了孩子们夸大的自我,衍生出种种问题。

自尊自信不是幻想

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杰克·C·维斯特曼博士等在《少年儿童心理完全傻瓜指南》一书中指出,自尊与自信是对自己的良好评价,但必须建立在外部现实的成就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基础之上,而非源自内心的幻想幻觉。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滥用表扬作为鼓励,只会造成孩子不切实际的自负自大。

幻想的自负自大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考虑别人感受。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溺爱宠坏的孩子,他们总是被父母夸奖聪明伶俐、身体倍棒,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一旦受到挫折,或者得不到预期的表扬,其自负自大就会破灭。

自尊自信一直被认为对儿童的情感与社交能力发展至关重要,而近年研究进一步指出,自尊自信对智力的发育也有重要意义。自尊自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一个“信念系统”,这些因素有:

孩子的固有个性——随和、友善的孩子比固执、羞涩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尊自信。

父母愿意和孩子讨论家规家教,能提升孩子的自尊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意见声音会得到尊重。

父母对孩子态度温和,始终付出关爱,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尊自信,例如一个拥抱能传递“你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信息。

自尊自信还来自于孩子与同龄伙伴的比较,以及被伙伴认同或者拒绝的经历。

升读初中容易自卑

心理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孩子的自尊自信在学前期最高,而在开始上初中时最低。在美国,9~12岁的少年儿童最容易缺乏自尊自信。一项对底特律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研究显示,该年龄段有25%的孩子出现自卑,其中自卑的女孩比男孩多5%~10%,自卑表现在学业竞争、社交认同等方面。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如此难过?首先,这些孩子正经历着由内分泌激素主导下的身体发育和意识转变,令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以前的自己;其次,从小学升入中学意味着从一个熟悉安全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而且他们在学校里还是年级最低的弱势群体;再者,很多孩子远离父母寄宿在学校,无法再向爸爸妈妈倾诉想法和感受,也没有了过去习惯的拥抱和亲吻。

功亏一篑不宜奖励

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85%的父母认为告诉孩子“你有多么的聪明”很重要。但专家们认为,这只会适得其反——7岁的孩子就能听出虚假的奉迎,例如孩子击出一记棒球之后听到大人说“打得多好啊”,马上就能察觉这种表扬是真是假。

对孩子的表扬应该与对成人的表扬一样,遵循以下原则:

针对具体成绩进行表扬,实事求是。

不能连续表扬,而要有所间断。

孩子会对虚假的表扬上瘾。习惯奉迎以后,他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会预期表扬的出现,一听到表扬就开始分泌多巴胺,但听不到表扬就要出问题了。他们为了得到表扬,学习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变成只在乎取得好成绩,于是更容易在考试中作弊。

无论孩子是在学校还是在日后走上社会,做事坚持努力,接受一定数量的挫折与失败,是学习与创造所必需的。当一个孩子太害怕失败,太依赖虚假的表扬,他失败的风险就更大。表扬的对象应该是坚持的努力,奖励的对象只能是成功,功亏一篑都不应该予以奖励。通过这些经历,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尊自信,并且在情感上获得很强的适应性,遇到失败和逆境能够迅速调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