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同居”——何去何从

目前,一种新的潮流正悄然走入大学生生活。“网络同居”这个e时代的名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所谓“网络同居”指的是网络上的虚拟同居,即两个从未谋过面的网友,根据网络上所提供的资料,在网上相处、恋爱、同居甚至结婚、生子。有人说,喜欢“网络同居”心灵交流的温馨,有人说“网络同居”扭曲人格、影响身心健康。总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大学生活,这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社会交流的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其发展的方向和利弊仍然有待观察,希望学生和家长慎重甄别,严加监管。

“网络同居”事例种种:

个案一:坐在电脑前,大二女生小姚打开“爱情公寓”网,输入密码,一间网络虚拟房间出现在屏幕上。暑假里,她在网上与一位男性网友过起了“同居”生活,每天定时上网互诉衷肠,上周在网上领了“结婚证”后,便一起“装修新屋”。“有了爱的小屋,我们还打算领养一个孩子!”

个案二:小陈是某高校法律专业的大三学生,他有一位“同居”快一年的女友。两人偶然在网络上认识,开始因为比较谈的来就一直保持联络,后来渐渐熟络就谈起了恋爱,不久后就“同居”。小陈介绍说,女友是学艺术设计的,两人常常为“书房”或“家”的一处布置争论不休。问到将来,小陈坦言两人都没考虑过,至于是否相爱自己都不清楚,只是两人这样相互倾诉已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平时生活两人没任何关系,周末在网络上两人就俨然是同居良久的恋人了。

个案三:小高是一名游戏玩家。一年前他喜欢上了“破天一剑”的游戏,并且有一个“同居”密友。据他介绍,游戏玩到一定的级别,会有“月下老人”为你牵线搭桥,挑选自己心目中的女友,在“月下老人”的主持下两人可以结婚,并由“月下老人”颁发结婚证书,拥有合法的身份后“小俩口”可以度蜜月、游星际。婚后,他们还可以生孩子,只不过对于级别的要求更高,这样才有权利生儿育女。 小高还告诉笔者,维持网络上的同居费用,每月大概需200元。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此行列中,场面火爆。

他们为什么选择“网络同居”?

◇这里没有道德的约束

“在虚拟社区里可以完全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可以同时有几个同居密友,很轻松。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生活”一位有四个月“同居”经验的大二男生对此作这样解释,“这是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凭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的生活,寻找一段完美的爱情。”

◇这里没有现实压力,但是虚妄的情感归属

另一位会计专业大四的王同学的话更是耐人寻味,“没房子、没女朋友,就业压力又那么大,真的不行,只好找个假的来安慰自己了。而且还能同时和几个女友交往,这是现实生活所不允许的。”

◇这里满足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网络能让自己成为现实中可望不可及的形象,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男生阿强说。现实生活中,阿强相貌平平,成绩一般,身高只有168厘米,戴着厚厚眼镜,而在网络里,却成了身高187厘米的俊男,成绩优秀、见多识广、家境富裕。他在同学的推荐下到“网上人家”寻觅“同居爱人”。在“月下老人”牵线下,阿强很快与大一学生阿娇相识、相恋,并申请了一间“标准间”,两人每天相约在“房”里聊天,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反映了他们的真实精神世界

武汉某大学大四学生小雷在经过一年的网恋经历后,最近又将网恋“升格”到网络同居。他认为,所谓的网络同居其实也是网恋的一种,只是关系更加密切和明确,每天有固定的聊天时间。与现实生活中的同居相比,网络同居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聊天为载体,全虚拟化。你不知道对方是谁,甚至不知道是男是女。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反映了我们的真实精神状态。

“网络同居”与“代沟”

“在网络世界里,我和我的老公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感情基础很深,和他在一起觉得浪漫,虽然我们还小,但我真的觉得很开心。”一个叫冬儿的女孩如是说。当其父母知道她在网络上和人“同居”时很生气,可是冬儿却认为:“我觉得父母和我们在网络同居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代沟’,他们不理解我们的想法,关于网络同居的乐趣我们和他们没有‘交集’。”

“网络同居”为什么会火暴高校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过“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已达10万人之众,其中大学生居多。团市委研究室青年问题研究员刘刚介绍,“网络同居”现象源于台湾一家女性网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国”游戏。该游戏传到内地后,多家网络游戏运营商竞相效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具备“网络同居”平台功能的网站已有几十家,每家网络社区“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其中“网上人家”和“第九城市”两家网络社区里“网络同居”的人最多。

“同居”期间,室友各凭本事展开求爱行动,新“同居”的前三天为室友相互认识期,“同居”七天后,室长必须作出决定,选择继续三人“同居”,或选择其中一名室友作为永久“同居”人,搬入双人“同居”宿舍,或赶走其中一名旧室友,邀请新“同居”人搬入。

有趣的是,许多已婚人士,瞒着伴侣偷偷在网络与人“同居”。这些已婚族毫不避讳公开他们的已婚身份,而以“美丽少妇”或“老爹”的身份,邀请室友入住,体验“地下情”。

原因一:压力过大

为何青少年热衷“网络同居”?研究员刘刚分析说,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负荷过重,他们选择“避世主义”,渴望逃避现实生活,并通过“网络同居”来找到心灵伴侣,释放情感,放松自己。另外,现今的独生子女一般交往能力不强,在虚拟世界里,他们不需要考虑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种种技巧,这也是“网络同居”被追捧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社会的原因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表示,对未婚同居表示理解,并可以接受。这也可能是“网络同居”兴起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学生急需情感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苏萍教授认为。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要让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着力培养年轻人牢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警惕大学生“网络同居”

有些专家的态度是:

美国社会学家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在《全球社会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后现代情感”的概念。这类情感特性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情感表达方式的匿名性等。

社会学家指出,“网络同居”是基于当今网络文化的产物。对网络信任是网络文化特性决定的,网络具备平等性、匿名性等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的特性。切合现在社会表达感情方式。这些看似荒谬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社会必然现象。学生中更多出现类似情感,与学生交往面狭窄、对周围人不信任有关。

有些专家持反对态度:

网络心理专家称:越是自卑感强的人,其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潜在意识就越强,而网上的社交状态正好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会让他们体验到无与伦比的轻松自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同居”,必将形成人格的扭曲。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战胜自己,在现实中磨砺自己的竞争意识,培养自信和责任感,才能从“网络同居”中回归现实,找到真正的感情归宿。

专家认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就会使他们减少和人交流的愿望,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突出的表现是偏激、冲动,缺乏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许多人都容易高估自己,对自身的形象有过度的自我意识。爱情是人类感情社会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接受着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产生了自我认同与现实之间的摩擦。由此而引发的结果是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和感情困惑面前自卑和气馁,所以把感情寄托于虚妄的“网络同居”,并把它当作自我认同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心理平衡。

◇“网络同居”对青年有伤害

青年问题专家吴烨宇认为,部分青少年参与“网络同居”,是他们现实交往能力较低和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这些青少年认为“在虚拟社区里可以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暴露出他们深层次的素质缺陷。网络虚拟生活是一种非理性的生活,理想化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落差将造成人格分裂,这对人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

中华行为医学会广西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学硕士、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学专家王翔南教授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判断能力有限,学生本身就有模仿上的冲动,他们对成年人的生活也十分向往,而这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又很难获得,恰恰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如今家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心里孤独,而在网上却能够得到满足。为此,学校和家长应该让学生适当扩大交往面,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尽量培养他们的竞争型心理素质。

“网络同居”何去何从

目前全国的1亿网民出现年轻化态势,平均年龄27岁。其中上海网民平均年龄最低,为25.8岁,国内高校上网群体在全体网民中占21%。据悉,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经常上网的人次达到30万,高校上网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10%速增到现在的95%以上。大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都和学习无关,都是在打游戏、看电影、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籍由网络的虚拟空间逃避现实,幻想在网络上过现实的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