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赢的亲子关系

1985年11月8日,我的女儿诞生了,取名叫克洛艾。

事实上,她在出生前就开始激励我,我在怀孕期间就决心要为她多做一些事情:更多的母爱,更加成熟,更加负责任,更具创造性,更加多产,更有保护能力。我要尽可能地对得起她。一切都用配不配做她的母亲来衡量。事实证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很快就成为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我认为她是“冠军”,一个冠军人物。她一年年地长大。她在婴儿时期非常活泼好动,到儿童时期又变得非常有创造性。到6岁的时候,她激励我更好地利用我的时间。有一个周末,我抓紧时间读书,她就专心致志地玩她的积木。几个小时过去了,她不希望有人去打扰她。后来,她问是什么时间了,我告诉她两点了。她马上变了脸色,哭喊着说:“噢,不,我浪费了整整一天时间。”那些浪费时间的人,在她面前一定会感到脸红。

她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经常宽慰那个不合群独自吃午饭的孩子或者那个她认为被不公正地解雇的老师。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4岁的时候站在学前班全班同学面前,含着眼泪讲述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件破坏野生生物和环境(这个字她当时还不会发音)的问题。

她的自信,她的自重,令我惊叹,并且也激励着我(我是属于缺乏自重的那一代人)。她7岁时,有一天早晨,我叫醒她去上学。她在头天晚上生病了,但仍坚持要去上学。她真的要去吗?为什么今天不在家呆一天?不,她坚持要去,她睡眼蒙眬地把两个小拳头伸过头,大声地说:“我是克洛艾?马勒,我是大力士,我能做到。”

她勇气十足,并且兴趣广泛,在这方面我自愧不如。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克洛艾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她总是不乏勇气和豪爽。在克洛艾9岁那年,她的父亲得了重病。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既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我,但每天早晨她走进四年级教室的时候,总是轻松愉快地向大家说“早晨好”,而她的大部分同学回答起来总是没精打采的。

六年级的时候,由于克洛艾乐于帮助和鼓励周围的人并且抱有积极的人生观,她荣获学校颁发的“精神奖”;这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我这个人容易悲观,是她的精神经常激励着我。

有一天晚上,克洛艾、我的兄弟克里斯、克洛艾崇拜的贝婶婶和我一起到我母亲那里吃晚饭。我母亲住的房子一尘不染,里面铺着粉红色、淡紫红色和象牙色的地毯。走进这样的环境,孩子们一般都会很拘束。克洛艾当时才11岁,她一蹦一跳地进了起居室,手里拿着一大杯橘汁。我们正想给她换一杯白葡萄汁,她就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去了,无意中把满满一杯红色的橘汁洒翻在崭新的粉红色丝质沙发坐垫上。在一瞬间,我们都呆住了。我的母亲还没有进来,尽管她宠爱克洛艾过度,但这次恐怕也要发火了。

于是,我们一齐动手,苏打水、湿海绵、纸巾一齐上,又擦,又吸,又吹,仍然无济于事。听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克洛艾灵巧地把沙发垫翻过来坐到屁股底下,嘻皮笑脸地冲着大伙说:“生活真美好!”

(坎迪丝.柏根 美国影视演员,著名电视剧《风云女郎》的女主角)

亲子之间是可以实现互相支持、互相鼓舞的双赢关系的。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双赢,而是互相妨碍、互相讨厌。我们的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话语1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跟大人一句话没有,可见了他那帮小伙伴,话可多呢……”

话语2 “我妈可烦呢,没说两句话就开始教育我,真没劲……”

咨询中,我经常听到父母们这样的抱怨:有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之后很少跟他们说话,有事情也从来不和他们商量;有的父母说他很想跟孩子沟通,可是孩子老是躲着他们;有的父母说,孩子越来越不可理喻;有的父母感到孩子“不知好歹”;有的父母说孩子每天像是吃了火药,沾火就着……他们的问题虽然花样百出,但是我知道这都是亲子关系不好的结果,假如他们不去改善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第一个环境,亲子关系是孩子人生最初的人际关系。那么,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1.亲子关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状况是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最早范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以及处理争端的方式,影响到孩子与同伴和师长的交往的风格及其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

2.在干涉型父母管教下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目标、喜欢推卸责任;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3.家庭生活以及父母的职业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和职业发展;

4.父母的教育观点是否一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自尊心的发展;

5.能够与孩子在性方面进行充分沟通的父母,其孩子对恋爱和性交的态度更加审慎,他们的婚后生活更容易获得稳定和幸福;

6.夫妻关系的模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将来对配偶的期望。

父母通过与孩子的交往,训练并示范了儿童获取规则的能力,从而对孩子人格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与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担负什么责任。

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归属与保护

那时候,我要依靠笨拙、坚硬的钢制脚撑才能走路,妈妈斥责所有嘲笑我的路人,并告诉我“这是上帝送给我的魔术鞋”。我的智商只有75,妈妈想尽办法让我就读正常学校,她总是一遍一遍地告诉我:记住,你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1995年荣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我见到的最伟大的母亲形象之一。一个母亲无论多么平凡,如果她能有效地让孩子感到爱和保护,她也不再平凡了。

孩子们需要爱。尽管每个人都需要爱,但是孩子更为需要,这就像一棵新生的树苗比一棵长大了的树更需要阳光和水一样。孩子得到爱,才能去爱别人;得到爱,才能去爱生活。正如蒙台索利所说: “没有爱,一切都是枉费。”没有比孩子的心灵因为缺乏爱而变得冷漠更残酷的事情了。

孩子尚未成熟,他们的体力、社会性和智力还不足够进行独立的生活,他们需要通过父母的帮助完成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事;他们的心灵还过于脆弱,缺乏必要的勇气、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需要父母的鼓励、安慰和保护……亲子关系并非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因为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父母,而不是父母依赖孩子。

没有父母的指导,孩子也会独立探索。但是,这样的探索是有风险的,就好像把一个婴儿一个人留在院子里一样让人担心。父母固然不可能永远地指导孩子,固然会鼓励孩子自主、自立,但是也要尽量降低孩子独立探索的风险。打个比方说,生活是大海的话,那么孩子必须要学会游泳,自己的风格也只能靠摸索来形成;但是,我们要防止孩子在毫无经验的时候坠入深水。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归属和保护,这是他们的责任。每一点的缺失都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设置障碍,甚至出现教育悲剧。很多人都是因为童年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从而一生缺乏安全感。这不仅影响到他的交际、婚恋,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

权威性的指导

父母不应该武断专制,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自我怀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也有不少时候比我们聪明以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但是,父母的权威性也是必要的。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过犹不及,预防矫枉过正。

孩子们缺乏经验,不仅缺乏处理事物的经验,也缺乏思考的经验和情绪调节的经验。他们容易绝对化地看待问题,容易被表面的现象迷惑,容易对一些很快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并且不太懂得如何对待冲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我们的指导、示范甚至是控制。孩子比我们有更多的热情,而且对各种事情和感情都很敏感,这是好事,我们应该保护和学习。但是,孩子的感情和理智发展太不平衡了,他们的感情绰绰有余,理智却远远不足,增加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学会思考以及防止感情用事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然而,如何能指导孩子,又不被孩子感觉到干涉而拒绝和排斥,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以及一些教育的策略,虽然有时候,我们一下子想不出好办法,但是这很值得我们仔细思量。

民主与开放

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亚平等型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同时孩子也有比较充分的民主。

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的描述:

孩子的爱好和愿望得到尊重,孩子与父母不同的观念的差异得到尊重(不涉及是非的差异);

对绝大部分的家庭事务孩子都被允许参与并且孩子的意见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有关孩子的决定,孩子拥有很大程度上的决定权;

孩子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见,亲子之间习惯以磋商来解决问题;

父母既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对孩子进行指导,也随时从孩子身上学习新鲜的东西;

亲子之间既有父母同子女的亲情,又有伙伴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父母和孩子两代人出现冲突是很自然的,但是如何解决冲突则每个家庭各不相同。在此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微笑协商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第1步 分析确定冲突是什么;

第2步 分析判断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第3步 找出解决这一冲突的各种办法;

第4步 分析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5步 找出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6步 实践并检验、调整双方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总之,失败的父母总是让孩子感到无尽的委屈和压抑,而父母又被孩子弄得头痛,两代人互为障碍。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让两代人都感到幸福和充实。不管现在的亲子关系如何,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都应该向“亚平等型”关系努力。这种民主和开放,可以使孩子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尊重,亲子之间因为互相的支持、学习而达到双赢。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 爱,如何爱

也许有的父母奇怪,难道父母还有不爱孩子的吗?父母绝大多数是爱孩子的,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方面,父母爱孩子是一回事,而孩子能否感受父母的爱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积极的关注是否一贯或者是否受一定条件限制。

A 孩子能感到您的爱吗

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不习惯于轻易表达,尤其是父亲,以致于尽管父母们爱孩子爱得很深切,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自己跟孩子讲话不用客气,而实际上态度很凶,以致于孩子渴望成为“客人”以便家长对他和蔼一些;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比较严厉,孩子经常处于被惩罚和训斥的威胁之下,对父母有很重的畏惧心理;

比如有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却不说明理由,以致于孩子感到自己处处被支配,不仅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还会埋怨父母侵犯自己的独立;

有的父母或者由于工作忙或者因为忙于自己的娱乐而很少与孩子呆在一起,以致于让孩子产生被父母疏远或者被父母遗忘或者在父母心中自己无足轻重等错觉。

B 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爱

另外一个重要的情况是父母不能对孩子表现出持续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比如说,父母过于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孩子横加指责,给孩子一种父母的感情很不可靠的感觉;

比如说,父母脸上的“天气”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剧变化:成绩好态度就好,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成绩不好就冷若冰霜,孩子想干什么都不成,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喜欢自己,而是喜欢自己的成绩。其实,考砸的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怀和接纳。我曾听说有一位母亲带着他刚刚出狱的儿子上街,逢人便讲,他曾经是个罪犯,但他永远是我的好儿子。以此来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这样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把自己的态度与孩子的成败挂钩,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却非常容易伤害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爱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到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我们会更高兴;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感到家庭是个避风港和加油站;做孩子某项活动的玩伴;能够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闲聊,仅仅是闲聊……这样才是更为和谐的爱。

2 关注并支持

通常情况下,父母一般比较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发育和道德品质。这些方面比较明显,也很重要,但是若父母只关注这些,父母的视野就过于狭窄。那么,父母还应该关注孩子哪些方面呢?

A 个性与情商

父母不仅应该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给予关注,还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情绪给予关注,比如孩子的意志是否坚强,孩子把握情绪的能力怎样,孩子是否善于与别人相处等,这些同样是影响孩子人生质量的很重要的方面。

B 兴趣和爱好

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爱好是无用的,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孩子的爱好有时候比孩子的学业更重要,因为孩子的学业是为他的发展打基础的,而孩子的兴趣却往往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现在再也不是计划经济的分配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道路。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反映了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未来的社会更需要扬长避短,无视孩子的天赋,只关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分数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关注孩子的兴趣走向,为孩子的爱好提供支持,也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事情。

C 心理的成长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道路要比身体上的成熟更为曲折。成长的“隐痛”成为文学家热衷的题材,从侧面反映了人的心路历程是多么复杂、微妙并且充满了陷阱和危机。孩子在同龄人中是否“吃得开”,是否能够获得异性的青睐,是否被自卑心理压抑,男孩子是否因为性的压抑而消磨意志,女孩子是否因为爱的迷离而魂不守舍……通常这些问题孩子会掩藏起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信心才能发现端倪并打开孩子的心扉。父母假如能为了孩子稍微读一点心理学的书籍,去关注一下孩子心理的成长,必然会迎来孩子深深的感激,尽管这只是父母的应尽之责。

3 学会沟通与理解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孩子是什么话都和父母说的,那时候孩子充满童趣,父母也很愿意听孩子的无忌童言。有的家庭两代人之间的这种沟通习惯可以保持终生。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发现父母对他说的话并不是很感兴趣,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响应或者反馈。试想,谁会对一个心不在焉的听众倾诉呢?于是孩子丧失了与父母沟通的兴趣,有话要么只与自己的

同龄人或朋友说,要么憋在心里。沟通的习惯中断了。然而,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在心理上离自己越来越远,或者感觉自己有必要了解孩子,便试图与孩子交谈时,但是往往因为沟通习惯中断的时间太长了,孩子没有了跟家长交流的渴望,从而常常找借口躲避;即便是肯坐下来与父母谈,往往也很难有比较充分的沟通。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和指导孩子,就增加了孩子在急于被人了解和认可的状态中早恋及被坏人教唆的危险。

学会沟通和理解是成功父母的必修之课。孩子是不断成长的,他们的变化比我们成年人要大得多、快得多,我们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孩子不可能永远像3岁的时候跟屁虫般的对我们唯命是从,孩子越大就越有自己的秘密,就越需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对被尊重的要求就越高。这种变化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接受。接受老师代替我们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接受孩子的同龄人代替我们成为他们更亲密的伙伴。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慢慢地“退后”,但是不要“退出”。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是他的好“参谋”,当孩子沮丧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很多时候,误会仅仅是因为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现象无论是在成人世界中还是亲子之间都是十分常见的。与孩子相处,更需要换位思考,去移情地理解,多具备一些同理心,孩子与成人的心理差别、成长时代的差异、社会化的程度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等等这些都为亲子沟通和互相理解造成了障碍。我们只有尊重这样的差异,才能够跨越这样的障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