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高材生为何总像个小孩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49423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蒋宇(化名)是川大数学系的高材生,他曾经参加全国奥赛获得了二等奖……但大学毕业后,他却在家一呆就是两年,这让他几乎与社会脱节,更让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林晓玉(化名)很不理解:“25岁的小伙子怎么像一个小孩子呢?”日前,在本报心理访谈室心理专家的帮助下,蒋宇终于找到了自己长不大的原因,而这一切,竟与羞于表达感情的母亲林晓玉不无关联。
母亲
经历两次痛苦婚姻
1987年,林晓玉第一次离了婚。那一年,蒋宇还不满3岁。
第一次前夫对自己动粗的情境,林晓玉到现在都忘不了:“他当时很凶,眼睛冒火,可我就是不低头,一个劲儿地激怒他,他就一直打我,直到他没力气再打了……那晚,遍体鳞伤的我哭了一夜,最后咬牙挺了过来……”个性倔强的林晓玉无法忍受这样一个男人。一年后,她终于和那个让她深恶痛绝的男人离了婚。
她想,一切痛苦都会随时间流逝的。然而“剪不断,理还乱”,离婚后,前夫以没去处为由,强行和母子俩共住在套二房子里。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前夫三天两头带女人回家,明目张胆……
1988年,气愤下,向来做事冷静的她在报纸上征婚,希望有男人来帮她解围。消息发出去后,很快就有一个男人主动联系到她,表示想和她结婚。对方是湖南人,在一家银行上班。
1990年,林晓玉再婚,和“湖南男人”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这又是一次痛苦婚姻经历的开始。结婚不久,林晓玉发现自己怀孕了,在决定要不要小孩的问题上“湖南男人”反复不定,就在这时,林晓玉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说她怀孕了,孩子是“湖南男人”的……这对林晓玉来说简直就是个晴天霹雳,她的第二次婚姻最终还是以离婚收场。协议离婚后,那个男人音信全无,林晓玉毅然决定生下孩子独自抚养。第二个儿子出生后,林晓玉开始带着两个儿子辛苦地生活在成都,一熬就是近20年。
说起这些往事,林晓玉的表情显得有些沉重,失声哭泣时,岁月在她脸上的印记再也掩饰不住。她自己也常常在想,在她的两次失败婚姻中,蒋宇其实受到的伤害最大。
访谈
儿子:害怕冷漠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为什么躲进房间不愿出门?
蒋宇(以下简称蒋):有时侯看见母亲的无助,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安慰,无力感也会让我退回房间。 现在我很享受一个人时的感觉,可能这样没有任何压力,看软件程式、玩电脑……做什么都可以。
记:母亲在你心里是怎样一个人?
蒋:小时候她老是打我,骂我,我想她肯定不爱我,连最亲的人都不爱我,所以我很自卑。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母亲她是一个理性多于感性的人,缺乏感情,我和弟弟很少看到她笑,也很难从她嘴里听到一句表扬。但她会为我和弟弟做饭洗衣服以及张罗我们的学校和工作等等,有了她的一手包办,我的自理能力也很差劲。
母亲:羞于表达
记者(以下简称记):儿子说你缺乏感情,你觉得是这样吗?
林晓玉(以下简称林):这真是讽刺!儿子说这样的话也是我自己造成的。“偏于理性、缺乏感情”是儿子亲口对我做出的评价,但我的的确确很爱他,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说我是羞于表达,我从来没有叫他一声“幺儿”、“宝贝”之类,我也从没在他面前自称“妈妈”什么的,说不出口,感觉不好意思。
记:这是为什么呢?
林:可能自己从小就是这样吧,因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我的。小时候,父亲忙工作,母亲忙家务,他们很少过问我,很冷淡。记得有一天晚上,当时我在闹离婚,回到家后,哀伤涌上心头,我开始哭泣,但父亲始终没有看我一眼……
记:这导致你和孩子间也没有家庭温暖吗?
林:嗯,虽然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模式和我与父母之间差不多,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但实际上是孩子一句关心的话,就能让我感动得流眼泪。就前几周,我们去了趟青城山,得知我晚上睡不好,蒋宇说,“妈,你为什么睡不着,你在想什么?”我知道我的儿长大了,他心里是关心我的。
专家分析
心灵成长过程就是坚持
四川凌海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韵梅表示,母亲林晓玉从小没能感受到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然而她照搬了自己父母的那一套模式,同样冷漠地对待儿子,使得孩子在心灵成长过程中很不完善。简单说,儿子长不大,其实是因为母亲没有长大。
母子间的心灵沟通和扶持至关重要,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母子间及时的互动。我建议两母子可以多出去做体育活动,既可以让孩子走出一个人意志消沉的世界、多接触外界,而且可以在体力消耗的过程中排泄负面的心理因素,增进母子间的情感。
儿子
躲回房间成习惯行为
蒋宇有着25岁大男孩阳光的容颜,头发将他大半个脸都遮住了,显得些许阴沉。蒋宇话不多,采访过程中,大多是由他母亲“代言”。
林晓玉告诉记者,“蒋宇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直到现在还像是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学生,他老是一个人躲在房间内,一天不出房门都可以,好像外界的事情都与他无关似的。”
在蒋宇很小的时候,学校老师常常给林晓玉打电话“告状”:“你家娃娃是怎么回事,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可为什么同学和老师给他说话,他都没什么反应,是不是在装怪哦?”为此,蒋宇没少挨母亲的打。每次林晓玉气坏了,都是拿起顺手的东西就打。小蒋宇边哭还边喊,“你打我嘛,要不把我送宜宾去……”小时候,对蒋宇来说,要把自己送到宜宾爸爸的家就是最恐怖的事,看到娃娃可怜兮兮的样子,林晓玉也很心疼。
两年前,蒋宇大学毕业了,在母亲的安排下他陆续去了几家单位上班,但是没有一家能呆长的,最多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蒋宇说:“我和别人总是无法沟通,他们谈论的都是些无聊的话题,我想要知道的,他们又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觉得我是个书呆子。我想我习惯于思考一些抽象的理论,缺乏实际的东西来充实,生活也是这样。”
从单位辞职回家后,蒋宇就再也不愿意出去了。也不管母亲和弟弟在做什么,还是老样子,躲回房间,谁也不理。唯一能让他动脑筋的,就是看书和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