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故事不要随便给孩子讲

6岁的小雨跟着妈妈到哥哥家里玩。大人们在聊天,小雨就缠着哥哥给他讲故事。哥哥是三年级小学生,他把手中正在看的《鸡皮疙瘩》一书念给小雨听。小雨瞪大眼睛听得全神贯注,听着听着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进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小雨是被书中的恐怖故事吓着了。妈妈让哥哥不要讲了,可是小雨却不愿意,非让哥哥再讲不可。回家后,小雨还央求妈妈去买《鸡皮疙瘩》,要妈妈讲给他听。虽然听的时候他常被吓哭,可妈妈不讲他又不高兴。

妈妈真是搞不懂,为什么儿子对恐怖故事既爱又怕?家长该怎么办?

恐怖故事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恐怖情节是造成故事离奇曲折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人的吸引力很大,所以很多故事都少不了恐怖情节,包括世界著名童话也是如此,例如《白雪公主》中就出现过多次狠毒恐怖的情节:王后用丝带勒死白雪公主,用毒梳子和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等等,但是孩子欣然接受了这些可怕的片段,因为制造恐怖的王后最后得到惩罚,白雪公主得到拯救,过上幸福的生活。故事发展因恐怖而一波三折,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地。所以,孩子对一般的恐怖片段能够接受并且很感兴趣。

但是,有些故事以恐怖为主调,孩子的紧张心情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缓解,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就产生了害怕的情绪。恐怖既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又带来了恐惧,所以很多孩子对恐怖故事既爱又怕。

有人认为,恐怖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长期读恐怖故事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意象怪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甚至将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经常疑神疑鬼、担心害怕,也有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恐怖人物的攻击性,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而适度的恐怖片段则是必要、有益的,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话色彩,为孩子带来愉悦和幻想。

讲恐怖故事的5个安全提示

1.“吓人”却“吓不坏人”

给孩子选择恐怖故事的基本原则是吓人却吓不坏人,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旅程以后能够安全着陆。即便如此,每个孩子对恐怖的心理承受底线仍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要把握好这个度。“鸡皮疙瘩”是套系列丛书,故事比较长,以恐怖为主调,对年幼的小雨来说,承受紧张心理的时间过长,所以他接受不了。

适合孩子的恐怖故事,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特点:故事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

不管前面有多么曲折和恐怖,只要最后有一个大圆满结局,人的心里就会舒服,这符合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如果恐怖故事以吓人为主,只是让人心惊胆战,却没有善恶较量的圆满结局,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果,它会让读者心里很不舒服。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有不少恐怖片段,例如危险的森林、神秘的门、龇牙咧嘴的怪物、血淋淋的厮杀、险恶的阴谋等等,都制造了恐怖紧张的氛围,但它们都是吓了孩子却没有吓坏孩子,因为孩子最后看到了光明、向上的结局。

2.“真”与“假”要分清

故事中的恐怖事物有两大类,一类是世界上完全没有的,例如妖魔、鬼怪、精灵、巫师、僵尸、骷髅、怪兽等等;另一类世上虽然有,但它的恐怖性是人们想象和编造出的,例如会伸出手臂抱人的大树、一打开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人钻进去就会神秘消失的黑洞等等,对这类事物孩子最容易当真。孩子本来就具有“泛灵性”的思维特点,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会说话、走路和思维,所以他们容易把虚构的恐怖当作真实的事物。

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简短的提示或讨论,就能帮助他在虚拟与真实之间灵活转换。

例如“大树”,家长跟孩子讨论:

“大树在故事里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让孩子边想边说)……对,我们可以让它什么都能做!”

“在科学书籍里,大树是什么样的?(让孩子边想边说,或者念一段科普文字)……对,有些事情它能做,有些事情它不能做。”

这样的思考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

3.扮演故事要适度

较之以前,现在的儿童故事和动画片里有更多的恐怖元素:人物形象怪异,魔法、武力、厮杀和决斗场景比较多,道具和武器的法术层出不穷。商家还费尽心机,把故事人物和武器做成玩具,流行于孩子们中间。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模仿恐怖人物。

有一个5岁男孩,非常喜欢恐怖打斗故事,他平时跟人说话很是“狠毒”,例如“我让你不得好死!”“我在阴曹地府给你留着位子呢,哈!哈!哈!”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只是在模仿动画片,并不制止他。可是别的家长认为这孩子不文明,没教养。事实上,这孩子不只是在模仿,他在幼儿园里也总是攻击别人。老师批评他时,他还狡辩说:“我在学动画片,我在跟小朋友玩呢。”

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只是在随便玩玩而已,应该对孩子进行指导。如果孩子要玩恐怖故事,他可以自己玩,但不能侵犯别人,否则取消他的游戏权利;如果他想跟别人一起玩,要事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不愿意就不能强求,学会尊重别人。

4.不要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

曾有一个 4岁的小男孩,听妈妈讲故事《逞强的青蛙》。故事说一个青蛙爱吹牛皮,最后把肚皮吹破了。小男孩把它与气球爆炸发出的声响和碎片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恐惧心理,从此拒绝听任何故事,经过整整6个月的矫治才恢复正常。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故意讲恐怖故事,或者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例如黑夜、大衣柜或空旷的地方。否则,可能造成孩子因此害怕黑夜,害怕大的声响,不敢单独睡觉,不敢一个人呆在房间,严重的会产生睡眠不宁、夜惊或哭闹,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5. “病态恐惧”应及时矫治

如果故事中的恐怖刺激过于频繁和强烈,孩子就可能感到恐惧。一般的恐惧会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自然消失,而特殊的恐惧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具有病态性质。

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还是病态?父母可以根据下列问题测定:

①孩子的恐惧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毛绒狗玩具不会引起他的惧怕。)?

②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③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④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否,有的孩子甚至伴随明显的症状如心律过快、头晕眼花、恶心和大小便失禁等,父母务必带孩子到儿童医院进行咨询或就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