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中寻求管理
企业管理涉及双方所处的实际高程是不等的.地位造就人的心理,从事管理的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而生产人员的心底里则常回生出一丝“怯生生”的念头,“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人都有倾诉的愿望,但位差的存在使得具有不同“身份”人的表现形式各异,有的主动,有的消极,这就要求管理者善于“倾听”才行.
乔·吉拉德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回忆往事时,他常念叨如下一则令其终身难忘的故事.
在一次推销中,乔·吉拉德与客户洽谈顺利,正当看样子就要快签约成交时,对方却突然变了卦.——快进笼子的鸟飞走了.
当天晚上,按照顾客留下的地址,乔·吉拉德找上门去求教.客户见他满脸真诚,就实话实说:“你的失败是由于你没有自始至终听我讲的话.就在我准备签约前,我提到我的独生子即将上大学,而且还提到他的运动成绩和他将来的抱负.我是以他为荣的,但是你当时却没有任何反应,而且还转过头去用手机和别人电话,我一恼就改变注意了!”
此一番话重重提醒了乔·吉拉德,使他领悟到“听”的重要性,让他认识到如果不能自始至终倾听对方讲话的内容,认同顾客的心理感受,难免会失去自己的顾客.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听起来却意味深长.
现在有一句口头禅叫“理解万岁”,何为“理解”?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主体对理解对象的客观理解,但更进一步地说,应该将理解视为主体与对象双向互动的交流,这意味着理解不再是一种主体对对象单方面的投射,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对话.
不能把“对话”仅仅视为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人们在阅读文献材料或者观赏美术作品时,也是一种“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的.
在这种对话中,“你”的言说乃是向我的发问,“我”的话正是对提问的回答.而“我”的回答同样又是对“你”的提问.在这种情况下,言谈者的话语实际上为对方所导引.
如此而言,任何对话就成了对话者难以预期的自然过程,它摆脱了对话者自己的意愿,而展示出“对话”本身的逻辑.
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的“倾听”.“倾听”本身含有某种“归属”感,也就是“归属于”所听到的东西;而对所听到的东西的理解,已经包含着某种意义上的“赞同”.
执教北京大学心理治疗课程的徐浩渊博士认为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行为.她说倾听者不是机械地“竖起耳朵”,在听的过程中他的脑子要在转,不但要跟上倾诉者的故事、思想内涵,还要跟得上对方的情感深度,在适当的时机,共情、提问、解释,使得会谈能够步步深入下去.
比方说看见妻子拖着疲沓的脚步下班回家,眉头紧皱,丈夫知道她肯定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于是试图帮她消消气.但不同的接话茬方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了说明问题更形象一些,我来直接从她的著作《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中引两段内容.
情景对话一
妻子: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丈夫:别理她,跟那种人生气不值得.(给妻子出主意)
妻子:那哪儿行啊!顾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觉得丈夫不理解她,烦躁)
丈夫:那就换个活儿干呗,干吗非得卖房子呀?(接着出主意)
妻子:你说得倒容易,现在找份工作多难啊!甭管怎么样,每个月我还能拿回家三千块钱.都像你的活儿,是轻松,可是每个月那几百块钱够谁花呀?眼看涛涛既要上大学了,每年的学费就万把元吧?!(觉得丈夫不理解,还说风凉话,开始抱怨)
丈夫:嘿,你这个人怎么不识好歹?人家想帮帮你,怎么冲我来啦?(也动气了)
妻子:帮我?你要是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样,每月挣个四五千,就真的帮我了.(接着抱怨)
丈夫:看着别人好,和他过去!不就是那几个臭钱嘛?有什么了不起?!(急了)
情景对话二
妻子: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丈夫:大热天的,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快坐下喝口水吧.(把她平日爱喝的冰镇酸梅汤递过去)
妻子:唉,挣这么几个钱不容易,为了涛涛今年上大学,我还得咬牙干下去.(感到了丈夫的理解与关切,继续宣泄心里的烦恼)
丈夫:是啊,你真是不容易,这些年,家里主要靠你挣钱撑着.(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低调位置上)
妻子:话不能这么说,涛涛的功课、人品,没有你下力,哪儿能有今天的模样?唉,我们都不容易.(气全消了,把丈夫抬回他应有的位置上)
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问题,80%的管理问题实际上是由于沟通不畅所至.许多管理者不愿倾听,特别是不愿倾听下属的意见,那就自然无法与下属进行畅通地沟通,进而影响了管理的效果.
倾不倾听反映的是管理者对下属的态度,如何倾听牵涉的是管理者的水平问题.如果管理者认为自己听见了就是在倾听,那是不准确的,因为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要去用“心”.
来个咬文嚼字,“倾听”和“听”远不是同一回事,其间的区别大约可以用英文“Listen”和“Hark”的微妙差别来表示.
把“听见”当作“倾听”,是一种误解,把倾听当作一种技巧来练习,更是一种曲解,因为有了嘶哑嗓子不等于就会说单田芳的评书,学会了挤眉弄眼更不会变成赵本山.
喜欢“倾听”的人应该是有内心力量的人,从倾听中可以产生某种“归属于”和“赞同”的感受,通过倾听,双方的思想可以互相渗透和相互融合,慢慢地凝聚力也就集聚起来,员工就会把内心的那一票投向自己的知音,诚如泰戈尔诗中所言: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可别把倾听看成小玩意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