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自恋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24756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喀索斯因为自恋丧命。他爱上自己的水中倒影,对着倒影重复说“我爱你”,不吃不喝最终忧郁而逝。这位神话人物的名字因此成为英文单词“自恋”的词根。
现实生活中,那喀索斯的悲剧并未终结。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极度自我欣赏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难以正常处理人际关系,也令他们的伴侣和亲人深受其苦,严重者甚至会杀人。
我自恋,我陶醉
现年46岁的舒穆尔-萨姆-瓦克宁是一个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他大方承认病情,近20年来出书着文,以自身病例向人们提供建议和帮助。但他解释,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博得尊敬和崇拜,更好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自恋心理。
瓦克宁在26岁时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他当时与前妻生活在伦敦,不愿相信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最初得知诊断结果,我又羞又怕,”他说。“不过,作为一名典型的自恋症患者,我开始想:‘我能以诊断结果为契机令自己出名吗?或者赚点钱?’答案是肯定的。”
此后近20年里,瓦克宁发表了不少文章,在互联网上开辟个人网页,还出版小说,题材全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关,而主人公大都是他本人或以其为原型创作。
1995年,瓦克宁因为操纵股价在以色列入狱,在狱中开始写作《恶性爱自己——再访自恋》。在这本大部头着作中,瓦克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典型症状。
一方面,他迷人、自信,言语浮夸却又刻意讨好读者,还不时伪装脆弱博取同情。他吹嘘自己是经济学家、获奖作家、诗人、哲学家、记者和财经咨询师。另一方面,瓦克宁对自己深为不满,不愿面对假想与现实中自己形象的差距。“与自己的潜能相比,我是个失败者,”他在书中写道。
美国精神病学家亚历山大-勒温1985年写书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认为此类心理疾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是拒绝承认自己的真实形象。他写道,自恋者对自己形象的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的真实形象不满。
人际关系毒药
除了假想、吹嘘自己的光辉形象,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还试图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得到自我肯定,因此害苦了他们的伴侣和亲人。
勒温说,病态的自恋者善于从感情上“剥削”自己的亲友,无度索取对方的关爱满足自恋心理,却无法予以同等感情回报。
埃里克是勒温曾经治疗过的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在与女友贾尼斯恋爱过程中,埃里克展现出迷人一面令对方爱上自己,但感情发展稳定之后却只关注自己,对伴侣的感受不闻不问。
在与女友的交往中,埃里克的上述心态表现为不断要求对方的关爱与让步,自己的感情却完全屏蔽。“他让贾尼斯爱他,但自己却没有任何爱的回应,”勒温解释说。“对于自恋性格的人来说,这种感情剥削普遍存在。”
另外一个化名“汤姆”的自恋症患者也表现出“感情剥削”的特征。汤姆曾经三次结婚,每次婚姻经历相似。一开始,汤姆表现迷人,在短期内就能博取芳心、定下终身。他的三个前妻都说,结婚之后的汤姆变了一个人,他变得冷漠、多疑和嫉妒。他反对妻子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却吝惜给予对方关爱,他在婚前对自己的吹嘘也慢慢败露。
汤姆的第三任妻子凯特总结说:“他生活在一个幻想世界里,在那儿他是个十足的行动者,为所有人仰慕。”
临床经验证明,自恋症患者的“感情剥削”还适用于对待他们的父母或儿女,如果亲人不配合他们对自己形象的幻想,往往做出令对方伤心的行为,甚至可能发展为暴力事件。
2004年,一名19岁的英国少年捅死自己的父母,之后挥霍掉三万英镑(约5.9万美元)。这名叫布赖恩-布莱克韦尔的少年最后被确诊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他幻想自己聪明、成功、有权力,还自称是世界一流的网球选手。
摩登疾病?
对于心理疾病的界定,医学界向来谨慎。直到最近20多年来,自恋型人格障碍才被部分国家医学界界定为心理疾病,随之出现越来越多患者。一些专家因此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摩登疾病,是工业社会发达的副产品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发表心理行为障碍分级列表,所列9种人格障碍中并不包括自恋型。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1994年发表《精神障碍手册》,为保险公司支付精神疾病医疗保险提供参照,其中所列10种心理疾病包括自恋型人格障碍。
美国州立圣迭戈大学去年年初发表研究结果表明,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近来显着增加。这项研究由该大学心理学教授让-特文格主持,在1987年至2006年期间对15234名学生进行自恋性格测试。测试题目包括,是否同意下述判断,即“我觉得我是个特别的人”。
研究结果发现,“自恋和自我为中心的上升幅度令人震惊”,当今美国大学生的“自恋分数”比19年前高出65%。
主持研究的特文格教授说:“这是健康的自恋吗?我对此并不确信。”他认为,年轻人自恋程度加重“有着深刻根源”。他说:“我们关注自尊,理所当然地自恋,因为我们相信个人权益至高无上。”
美国心理学专家西奥多-米伦和罗杰-戴维斯在2000年出书《现代生活中的人格障碍》,认为病态的自恋是工业社会发达的产物。他们认为,低收入国家的居民忙于生存,无暇自恋,只有“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以社会为代价强调自我满足和个人主义”才会产生病态自恋。
不过,也有研究表明,在非洲和亚洲等不发达地区也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病例存在,“摩登疾病”理论因此难以成立。
爱的界限
如何预防正当的自信、自我肯定演变为病态的自恋?心理学专家认为,有分寸的爱能够防患于未然。
虽然发达的工业社会为滋生自恋症提供了“温床”,但仍有数百万人没有患上这种心理疾病。美国心理学者杰弗里-扬认为,关键在于“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同时应包括公平、明确的限定和始终如一的原则,并抵制任何溺爱倾向。”
治疗过程中,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大体被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粹”自恋者,此类患者幼年大多被宠坏,在毫无原则的溺爱中形成极度自恋的性格。第二类患者的情况则完全相反,童年时缺少关爱。
美国心理学者扬认为,如果是后一种类型的自恋症患者,只要接受定期治疗仍然有望康复,但前一类的治愈几率则较低。
保持爱的界限同样适用于自恋症患者的亲友。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采访的多位心理学者认为,自恋症患者的伴侣有权得到同等关爱,不应该任凭患者“感情剥削”,因此“离开”往往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相关链接
判断自恋型人格障碍准则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1994年发表《精神障碍手册》,其中列出判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九条准则,如果满足其中五条,即有患上这种心理疾病的趋势。
1、 强烈自负,例如夸大自己的才华和成就,期待被认可为杰出人士,即使缺乏与之相称的成绩。
2、 专注于幻想获得无休止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爱情。
3、 坚信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只有权威人士或机构才能了解自己,只愿意与这些人或机构来往。
4、 渴望过度的赞赏。
5、 觉得自己有特权,无理地期待特别照顾,或者期望别人对自己百依百顺。
6、 善于在人际关系中“剥削”他人,通过占别人便宜达到自己的目标。
7、 缺乏同情心,不愿意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 经常嫉妒别人,或者以为别人嫉妒自己。
9、 言行举止自大、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