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失衡中缓慢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博士在其《心灵地图》开篇即云:“人生多艰。”据报道,余地死前已失业七八个月,竟有七元钱生存一周的纪录。供房贷、养育婴儿、照顾化疗中的妻子……读书写作换得“稻粱”之需,显然并不容易。余地在《三十岁》中写道:“曾经,他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也就是说,三十岁,重重艰难围困之中的余地,已深深感到对生活的无能为力。诚如斯科特。派克所言,“人生多艰”是一个伟大的真理。一旦真正想通了这层道理,我们就能超越。但对于心态敏感、脆弱的诗人余地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余地所遭遇的人生困境,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生活中本来并非一例罕见的个案。人生中诸多元素,诸如思维与情感、现在与未来、信念与怀疑、心灵与身体,由于苦难而严重失衡,这也往往成为人生的常态。值得注意的是,余地之死源自于长期严重失衡导致的内在崩解。在《内心幽暗的花园》中,余地说:“总是有一些东西在阻碍着你的前进,它们迫使你放弃一切,包括灵魂。”如果余地能够体认到受苦的价值所在,也许最终的崩解就不会发生。余地说得不错,“总是有一些东西”在“迫使”我们。承担、面对与责任感,本身即意味着某种幸福,余地为双胞胎儿子写道:“生命,让你快乐。”放弃这一切,选择规避问题,是不得已的。问题是,重一吨余的经典藏书,夜以继日的阅读,为什么没能成为余地勇气与毅力的源泉?

这并不是读书的错。在余地的阅读生涯与时代的高歌猛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位与反差,这直接导致了余地精神世界中思维与情绪的失衡。当余地的思维停留在对万物本质、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之中,他的情绪却无从逃避地被包围在数据、繁琐的程序、感官刺激、接二连三的挑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之间。在一个焦躁不安的情绪世界里,思考是艰难而苦痛的。倘若思考的轨迹与方向符合现代生活的时尚潮流,情绪的宣泄尚可弥补思维的偏执;如果思考的“前进”的方向竟然背对着热烈沸腾的时代基调,思维与情绪间的严重失衡则在所难免。在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我们应当拥有多元化的生活。我们需要和余地一道学习在失衡状态下保护自己与他人迥异的内心生活。

在崩解的威胁之下,情绪需要从时代的外在立场逐渐回归思的内在立场,以缓解这种失衡。这时候,当失衡与崩解之间仅有一步之遥,人文立场的心理援助就必须介入。阅读和写作在疗愈的过程中应当成为一种富于弹性和张力的韵律活动,帮助像余地这样陷于身心苦痛中的“失衡者”梳理情绪,缓解紧张。

余地博览群书,却难忍日常生活带给他的那些没有任何深刻意蕴的平凡苦痛。在思考的王国与肉身的世界之间,余地还时刻感受着现在与未来的严重失衡。未来当然对一个受苦受难的生命意味着转机,但也同时意味着没有任何承诺的等待。当余地选择以身心崩解的悲剧结局而告终,当他不再等待,他已经认为勇气和意志力的累积和保持不再有意义。这时候,只能再引余地的诗“我知道,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得到答案”来证明他的绝望。现在与未来的严重失衡在“问题”与“答案”的悖论中崩解,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绝望者已无法倾听。

从忍耐到绝望,这中间是否有过迟疑与停留?怀疑和信念之间的失衡,作为人生种种失衡的终极形态,既敞开了余地灵魂内部的空地,又为心理学家疗愈“失衡者”留下充分空间。“像一颗漆黑的行星,缓慢地运行,努力接近,一个中心。”这是余地的信念:“这么做是否重要?”“虽然上帝已经为你安排了一条道路,但是你必须自己走出另外一条。”这是余地的怀疑。哈佛医学院的保罗。J.索吉博士说:“信念可以平衡怀疑,引领你走出心灵中黑暗的角落、恐惧的阴影,走向充满希望与魔力、奇迹的新生活。”是信念引导着我们面对充满未知的命运与世界。每个人都是“漆黑的行星”,围绕着信念“缓慢运行”,先圣孔子称之为“天命”,那对于宇宙人生的“魔力、奇迹”的博大信念让我们的先民充满安全感地生活在天空和大地的怀抱里,将健康与疾病、富贵与贫贱都领受为一种启示与恩泽。在信念的传统中绝之后,余地和更多“失衡者”对“道路”与“中心”的怀疑是那样强烈。余地已逝,天空与大地却并未停止对“失衡者”们内心微弱跃动的信念的召唤。这就是新世纪心理学的“超个人”(Transpersonal)走向。它能否给予人们一个盼望未来的坚强理由?

诗人里尔克说过:“胜利从来是没有的。挺住,挺住意味着一切。”作为充满有限性的造物,我们人应当清醒:绝对平衡的人生从来是没有的。在失衡中缓慢成长,与内在崩解保持一线之隔,这是天空与大地对我们最完美的成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