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我们为什么缺少激情,我们为什么缺乏感动,我们为什么缺乏理想?”近日,网上一篇帖文引起广泛共鸣,引来跟帖无数:

“我们充满了倦怠,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我们已经深陷物质化的汪洋大海,整天浑浑噩噩……”

“这个时代的世俗化已经无孔不入,我们已经没有了精神追求!”

我们平时关注的“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殊不知,“精神亚健康”更可怕,它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何先生一开始靠卖假画生活,后来有了一点积蓄,干起了培训,贩卖一些廉价的所谓“励志”、“成功”之类的课程,现在的他整天都在挖空心思拉生源,用尽各种办法与各个单位的头头脑脑拉关系。在南京山西路某营销公司上班的毛女士,时尚靓丽,每天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把亲戚朋友纳入到她的营销网络中去,因而,她每时每刻都在滔滔不绝地推销她的劣质产品,而对其他任何事情已经没有了喜怒哀乐。去年,他的丈夫终于提出离婚,这一刻,毛女士似乎有了一点醒悟,不过,离婚后的毛女士似乎很快焕发了神采,她说,她要用更多的金钱来给自己“疗伤”。赵先生开了一家公司,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午在家睡觉到11点起床,中午一顿酒,喝到昏天黑地,睡个午觉后,打几个电话,晚上又是酒席,有时还走马灯般连赶几场,直喝得翻肠倒肚。然后是唱歌、桑拿,回家一般都是凌晨两三点。

关注一下我们周围的新闻,也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

其实,只要我们不经意地看看我们周围,“精神亚健康”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个人生活中,他们或陷于婚姻、家庭的琐屑中,随遇而安,或在生活的享乐中随波逐流、庸碌麻木;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的面孔是冷漠的,心理上是提防的,看到坏人坏事心如止水,看到振奋人心的事情波澜不惊;同样,他们对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缺乏理解和责任心。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机械呆板,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生活对他来说,已经变得麻木,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丰富了,但精神上的空洞化正在形成。”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说:“‘精神亚健康’的主要表现是理想主义快速退潮,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机会主义、潜规则等日渐流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日渐浮躁化。一方面,物质追求让我们身心疲惫,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追求却没有建树,很多时候甚至于背道而驰。找不到一个价值的支点,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一方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张光芒说,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自觉,众多的人会在这种进退失据的状态下扭曲身心。另一方面,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正如贺仲明所说,人的欲望被激发之后,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脚步永远也跟不上这个节奏,每个人都会有不满足和危机感。这个时候,一个人达到幸福的手段可能会有很多,但幸福感却成反比,我们很多人都感觉幸福越来越少,甚至于说,很多人都在疑问,那个叫做“幸福”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再一方面,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我们现在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

一方面,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另一方面,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心灵的充盈,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心灵的层面上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记者前几日在南京城南来凤街偶遇一修鞋匠,50多岁,在马路边修鞋已经30年了。多年来,无论酷暑寒冬,刮风下雨,他每天一早就坐到马路边,忙到夜里十一二点钟。一双鞋在他手上常常仔仔细细地摸索几个小时,一定要修到“最完满”的状态,并且不多收一分钱。当年,为了儿子学英语,他一边修鞋,一边听起了英语,然后教给儿子。现在,他一边修鞋,一边听音乐,无论噪音滚滚、灰尘漫天,他怡然自得。

我们当然不是都要去做修鞋匠,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当然更可以多元,不过,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人必须在意义中生存。在意义中生存,才会有人的生活;在意义中生存,生活中才会有激情,人生才会感到充实。”这是一名网友在网上说的话,这里所说的“意义”,当然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