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压力逐渐累积

压力分为两种。一种压力来自于习以为常的程序或环境突然被打乱,例如:你的老板忽然告诉你部门经费削减了,所以你必须改变工作方式,甚至可能失去这份工作。这种突发性压力虽然会打乱你的生活,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其程度强弱也比较明显。或许有人打电话叫你去学校接生病的小孩;或许因为另一位职员休假了,你不得不加班工作,顶替他的职务;又或许公司由于经济压力,要求你放弃年终奖金……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无论事件大小都要求我们做出反应,因此必然会暂时打乱我们的工作。

如果你在现实中所得到的与你的理想长期不符合,则会造成另一种压力。你可能感到自己的工作沉闷老套,不能让你充分发挥创造力,所以你虽然靠它维持生计,却无法得到满足。这种持续性压力会像脓肿一样逐渐恶化,当高压变化出现时,甚至会大大加强。

无论是突发性压力还是持续性压力,都会对你的工作表现、健康状况、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造成影响,影响的大小则由压力的程度决定。你承受的持续性压力越小,应付突发性压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假如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或所得的报酬相当符合你的理想,那么你就能较为顺利地驾驭突发性的高压变化。反之,假如你对自己的工作或报酬很不满意,那么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会打得你措手不及。

所以,生活中的突发性压力与持续性压力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总压力水平。你承受的总压力越大,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举止上遭受的影响也就越大。

现代社会中的“或战或逃”

你的大脑通常认为高压环境就意味着危险,并要求你进行自我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调动身体对危险的来源发起攻击或是掉头逃跑,这种“或战或逃”的反应模式人人都很熟悉。在压力面前,生理反应会促使我们的身体和头脑变得更加敏锐。我们的血管中会涌入大量的肾上腺素,体内储存的脂肪会转变为糖分提供能量,从而提高身体和大脑的反应速度;而消化机能和免疫机能则会下降,因为在危险面前,我们根本无暇顾及消化食物、抵抗感染这种细枝末节。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或战或逃”的反应模式是恰当的。当时人类尚未开化,我们面临的压力首先来自于生存竞争。例如,假如我们要与其他人类或动物争夺食物或居所,而对方又在体力上胜过我们,那么我们要么与其搏斗,要么逃之夭夭;如果侥幸获胜或是成功逃脱,我们的身体就会逐渐脱离亢奋状态,我们也会继续从事正常活动,直到遇见下一个对手。

随着社会形式逐渐进化,“或战或逃”的反应模式不再适用。首先,吃人的野兽已经不再构成威胁;其次,社会价值观、道德标准与法律既不允许我们一味蛮干,也不允许我们逃之夭夭。今天,我们所承受的突发性与持续性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中的变化和矛盾,特别是在工作及私人方面;这些变化与矛盾会打乱现状,并对我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尽管降职、车祸这类事件所造成的压力显然是负面的,但某些突发性压力可能同时具有正面与负面影响,例如公司重组、升迁、生子等等。持续性压力通常来自于得不到满足的欲望,例如无法亲近某人、工作缺乏创造性等。面对此类压力,如果我们一味蛮干或是逃之夭夭,别人就会认为我们不理智、不负责、软弱无能、效率低下,还会提出其他诸如此类的指责;所以,我们要改变应对高压环境的方式,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尽管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的大脑仍然把突发性与持续性压力视为一种威胁,即使没有生命危险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压力,我们的身体就会保持亢奋状态,持续时间长了,就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表现、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和健康状况。为了强调长期处于“或战或逃”状态给身心带来的全面危害,我们将其称之为过度劳损。

缓解过度劳损

如果不小心提防,得不到解决的高压环境就可能使你在生理、心理与行为方面出现各种症状。生理劳损包括肌肉紧张、背痛、疲倦、焦虑、胃肠不适、感冒以及其他生理异常现象。心理劳损包括易怒、急躁、健忘、精神难以集中、伤感、悲观、抑郁以及其他心理异常现象。而行为劳损则包括睡眠困难、脾气暴躁、疏远他人、表现失常、举止不当以及其他行为异常现象。以上种种劳损症状如果长期持续,就可能发展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

高强度、长时间的过度劳损还容易使你的工作表现一落千丈。在过劳状态下,你可能无法合格、按时地完成工作任务,难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更无法支持他人。你可能丢掉升职的机会,甚至丢掉工作,尽管这并不是你的本意。

在家里,或许你会疏远自己的亲人,宁可独处也不愿和他们在一起。由于满脑子都是自己的问题,你或许不再关心家人,和他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你的家庭就有可能出现裂痕,甚至以离婚告终。

直面压力

幸运的是,我们能阻止上述惨剧的发生。为了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出色的工作表现、健康状况、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你必须采取比蛮干或逃跑更加先进、更加适应社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坚韧性就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具体说来,全心投入、掌控局面、不畏挑战这三大适应性态度会给你带来必不可少的勇气与动力,帮助你找出既高明又积极的方式,减少周围环境造成的压力;有了这些决定性的态度,你面对压力时就能克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本能反应,改而采取积极的思考与行动。

勇气与动力不但能帮助你培养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的应对技能,还能锻炼你与他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交际能力。有了这些以坚韧性为核心的关键技能,你就能采取正确行动,在与他人互相帮助的同时把高压环境转变为大好机会,从而最终适应高压变化。

坚韧性强的IBT员工都表现出了高度的适应力。在IBT的大规模结构重组中,缺乏适应力的员工屈服于公司的变化,而坚韧性强的员工却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获得了进步。其实许多人都拥有一定的应对技能与社交技能,只是有些人善于运用,有些人则不善于运用。即使你确实缺乏以适应力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所必备的态度与技能,你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掌握。

其他坚韧性研究

在IBT进行的研究项目使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想在充满压力的变化中百折不挠,你必须拥有坚韧性。自从那时起,坚韧性这一概念在研究领域与职业领域中同时掀起了一阵热潮。至今为止,全球已有超过600项关于坚韧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通过问卷形式评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全心投入、掌控局面、不畏挑战的态度,又是否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与他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从而应对压力。在第五章、第七章和第九章中,你会找到根据上述评定标准制定的问题,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对自己的坚韧性水平做出评估。直到现在,仍有许多机构在研究坚韧性,其研究结果都与IBT项目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坚韧性在提高适应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项目研究了高压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研究对象的年龄、收入、教育水平、性别、种族、肤色与职业特征千差万别,而压力的来源则不仅包括通常的公司结构重组,还包括出国工作或移民定居带来的文化冲击、体育比赛带来的压力、离家上大学带来的惶惑不安、看护垂危病人带来的悲痛、离婚或分家过程中的痛苦,甚至包括生死关头的紧迫感。

所有的研究项目在大体上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即在不断变化的高压环境下,坚韧性能够提高人们工作表现、行为举止、领导能力、精神面貌及健康状况的水平。以下研究结果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结论,具有可靠价值。

■ 面临同样的高压环境,具有适应性态度(3C)的人所感到的威胁相对较小。

■ 适应力较强的人会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完成任务,而不是拘泥于老一套。

■ 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直面高压环境能够减少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劳损。

■ 坚韧性是适应性态度、应对技能、支持—提高交际模式与相应行为的结合体。

适应力在各种日常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研究。接下来,我们会通过较为具体的细节,使你对我们在研究中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有所了解。

生死关头的压力

有几项研究选取即将出国执行战斗任务(如海湾战争)或维和任务(如波黑战争)的美国军方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他们的坚韧性水平。这两种任务都具有生命危险,即使在维和过程中,美军也会遭遇敌军的射击、轰炸及其他破坏活动;此外,他们还要远离故乡与亲人,在凶险莫测的陌生环境中随时迎接任何挑战。这一切都会打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这批部队回到美国之后,研究人员再次测试了他们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是否存在与适应力不一致的崩溃迹象,并根据档案考察了他们在服役中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结果显示,少数军人在出国执行任务之前就在问卷调查中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坚韧度,他们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压力之后,较少出现创伤后精神障碍或其他抑郁情绪。这一发现再次证实,坚韧性能够赋予我们勇气,帮助我们应对高压环境、解决相应问题,做一个富有适应力的人。

生理与心理健康

除了上文提及的研究之外,还有无数研究项目证明:在不涉及生命危险的高压条件下,坚韧性能够保护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这些项目的研究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性别、群体、环境及文化背景,研究手段则以调查问卷为主,测试了研究对象的坚韧性水平、生理/心理症状及所处环境的压力大小。

多项研究的结果相当一致。环境压力越大,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生理/心

理症状越明显。然而,坚韧性能够缓解这种适应力不足的情况;你的坚韧性水平越高,身处高压环境时就越不容易出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病症。

有几项研究更对坚韧性如何发挥保护作用进行了探索。研究人员以研究对象的血压、心律及压力催发的激素(例如可的松)水平作为标准,测量他们在高压环境下心理反应的强烈程度。结果显示,坚韧性水平越高,面对高压环境时反应就越平和;而强烈的心理反应则是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诱因之一。所以,我们更应该以高水平的坚韧性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危机,从而逐步提高适应力。

竞争激烈的体育运动

在另一个项目中,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组女子游泳运动员的坚韧性态度以及她们应对压力、团结合作的水平。随后,这些运动员为了在参加2000年奥运会的美国花样游泳代表队中夺得一席之地,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为测试结果不公开,所以在选拔赛开始之前运动员并不知道自己的坚韧性水平,连她们的教练也对此一无所知。结果,坚韧性水平最高的十名女选手组成了代表队的最终阵容。在奥运会比赛中,该队与另一个国家的代表队打成了平手,于是进入加时赛一决胜负;最后,对方代表队获得了胜利。有意思的是,有两名美国选手在关键性的加时赛中出了差错,而这两人的坚韧性水平恰恰是全队最低的。这些结果都说明,坚韧性能够帮助参赛队员适应比赛的压力,在需要高度协调、默契配合才能获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另一项研究的结果虽然没有这么富有代表性,但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加利福尼亚南部高中男子篮球队参加秋季比赛之前,研究人员采用问卷形式测试了队员的坚韧性水平;赛后,他们又通过球队教练收集了这些队员赛季表现情况的数据。研究人员从数据中统计出七项表现水平的指标,包括个人得分、助攻、篮板、罚球、罚下次数、获胜比赛上场总时长等。七项指标中有六项都与赛前的坚韧性水平相吻合,只有罚球数例外。我们想一想就会发现,在各项表现指标中,唯有罚球时队员是处于相对平静状态(当然,在关系胜败的最后一分钟内罚球的情况除外):哨声响起,你走向罚球线,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投篮——对于一名高校代表队的队员来说,这个动作早已练得滚瓜烂熟了。然而,队员在完成其他各项指标时均处在混乱多变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坚韧性水平高的人必然表现出色。这项研究同样表明,坚韧性能够帮助你适应压力十足的激烈竞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