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没有心理缺陷

心理健康源于健康的心态,我国心理卫生专家早就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要从重视健康,要从重视心理卫生、培养健全人格、防治心理疾病做起。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如今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必须面对的话题。

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差

据有关资料介绍,79%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是由父母心理错位而引发的。上海市儿童健康心理咨询中心调查人员跟踪了一名不愿上学的12岁初一女中学生,发现她的症状起因于一次课堂被罚事件。当时同桌的一名男同学在上课时用钢笔戳她,双方发生争执。老师见他们扰乱了课堂秩序,不由分说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在批评的同时强令他们各罚写作文“同桌”一篇,这不分是非、简单化地处理,使这名女孩由怨恨发展到对老师的厌恶,产生了“学校恐怖症”——只要一听到“学校”两字,便脸红心跳,血压升高,伴以涕哭。

二、孩子学习中心理障碍主要有哪些

溺爱会对孩子造成恶果,过度的保护,同样会给孩子人恪发展造成障碍。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不出家门,处处有大人代劳,结果性情孤独,自以为是。这样的孩子一旦步入校园,很难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学习焦虑是心理障碍表现的最严重症状,心理学认为,过度焦虑会使人失去平衡。一次失败体验往往给下一次埋下祸种,经过一次次的恶性循环,又没及时得以改善,那么自卑、厌学、忧虑、无望等情绪便接踵而至。张小萍就是这样一例:上中学的张小萍自小生活优裕,一帆风顺,可最近张小萍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早晨起床还好好的,临到上学却肚子疼,几次去医院又查不出来什么病来。最后一位老医生指点看心理门诊得知孩子得的是心因性疾病——学校恐怖症。它不仅表现在情绪上对学生或学习行为恐惧和行动上对上学或学习抗拒,而且还常常伴随一系列生理反映,比如害怕上学甚至一听到上学就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生理症状。最后经过医生的交谈,发现小萍前一段因参加英语比赛成绩很不理想,总觉得老师、同学都会从此看不起自己。找到症结,在医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使小萍认识到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萍萍的病竟然不药而愈。

三、孩子心理创伤直接影响学习

近年来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也浮出水面。不少教师、家长表示: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好管。事实上这也是心理学家颇为关注的一个课题:即孩子心理创伤后的再教育。刘敏是某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一年前他父母离异,他随母亲生活。刘敏的母亲在离异后总摆不脱过去的阴影,便总在刘敏面前叨叨,要不是你爸挣了俩钱就花心,咱娘儿俩能到这地步?天长日久,刘敏对父亲有了敌意,再加之学校里有同学笑话她“ 没有爸爸”,刘敏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敏感异常,妈妈和异性多说两句话,她也紧张异张,惟恐自己再被妈妈抛弃。长此以往,刘敏成绩直线下降。其实刘敏这种症状正是心理医生所说的创伤后压力异常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孩子遭受突然的变故或重大的打击之后,父母家人应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心理创伤后的再教育,让孩子感觉到生活的变故确实存在,但它绝不会影响孩子的生活。

四、不应忽视健康心理教育

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在倾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在生活上不乏爱与纵容之处,殊不知,对孩子百依百顺,引起孩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误区。另一个方面就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子女教育上偏重智力的结果。

据对260名中学生调查,有4O%的学生称自己在做作业时也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恐惧心理,即放学途中想到还有家庭作业,便会情绪紧张、心情烦燥;二是应付心理,大量作业给他们带来的只是苦的滋味,孩子不得不被动应付,便产生应付心理;三是反抗心理,孩子做作业的心理往往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孩子渴望从“书山”、“ 题海”中解脱出来,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渴望,一般都是态度强硬地要求孩子“写完作业再说”,一些个性倔强的孩子对此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反应,采用“不会做” 、“身体不舒服”等借口以示抗议。

据悉,教育部即将讨论心理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开设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北京已有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等专门机构出现,并在四十多所中学里开设心理课程.还有更多的中小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开展心理保健、

行为训练指导等课程。

五、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教育及心理专家提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长们首妆其中的任务。家长首先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爱亲人、爱朋友,进而爱社会、爱生活。其次是对孩子在生活中来一点挫折教育——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做事情失败是正常的。第三是帮助孩子广交朋友,学会体谅和助人,这样孩子走出了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遇事有朋友交流、发泄,心理承受能力会加强。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储展明曾呼吁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一是青少年们开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逐渐在摆脱孩提时的天真、幼稚、服从和依赖心理,希望不受管束,并被理解与尊重。这种心态既需给予保护又应予以健康引导;二是青少年学生此时仍被溺爱,过度保护,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反而会使他们心理承受力降低并削弱他(她)们的社会应对能力;三是青少年学生情感反应强烈,精力充沛,但是缺乏稳定与判断选择能力,情绪极易失衡,应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与理理教育,组织各类课余兴趣小组进行积极引导;四是青少年学生捉摸不定的心理活动需要更多地关注和引导,使他们顺利度过这关键的成长期。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快激烈。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加强青少年心理知识的普及,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使孩子拥有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格,这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