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文|咪蒙
“旅游,就是重新发现世界,重新发现城市,也是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吧。”
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大街上怎么这么多坐轮椅的人啊。
不仅是大街上。在商场、超市、餐厅、酒吧、游乐场……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残障人士出入。
关键是,我观察他们的表情,让我想到陈丹青说过,多年前他第一次到美国,最惊讶的是,在美国,每个人都长着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
是的。
在美国看到的残障人士,他们的表情就是没有被欺负过的样子。
他们的状态那么自然、那么自在。
为什么呢?
其实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知道,美国任何公共设施,都会在设计上以方便残障人士为逻辑。超市、餐厅等一切公共场所门口一定有残障人士的专用停车位。任何电梯、洗手间一定会有方便残障人士的设计。残障人士可以自由出入任何地方,尤其是在每个景点都能看到大量残障人士,他们有的是自己一个人自由行,有的是跟家人在一起,特别欢快。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洛杉矶迪士尼,我们一家三口去坐摩天轮。
当时我看到一个老爷爷,推着一个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和善的老太太。老太太想坐摩天轮。四个工作人员非常熟练地协助她从轮椅上下来,用专用的设备,协助她进入摩天轮的车厢。
这一切动作一气呵成。
很明显,来坐摩天轮的残障人士一定每天都有不少。
迪士尼的摩天轮有两种,一种是摇晃得厉害的,一种是非常平稳的。
我这种怂逼,当然就选了平稳的。
而坐轮椅的老太太,选了摇晃得厉害的。真屌。
我看着老爷爷陪着他的妻子,坐在摩天轮上,一脸幸福的样子。
老实说,当时我真的蛮感动的。
不仅仅是因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而是能够让残障人士那么自在地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人文的地方吧。
所以,每次旅游的时候,我都会特别留意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说实话,我越来越觉得,国内一线城市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已经谈不上有太大的硬件上的差距了,同样繁华、同样现代化,但是,有一点是让我特别在意的。
那就是,真正的好城市,会让少数人受到最大的尊重。
胡适说,看一个国家的文明,要考察的三点,一是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子;二是看他们怎样对待女人;三是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
其实,看一个城市的文明,何尝不是这样?看他们如何对待小孩子、如何对待带小孩的妈妈、如何对待孕妇,如何对待残障人士,以及如何对待老人。
在制度上、在公共设施上,让少数群体享受到便利,生活得有尊严。
能让少数群体都有尊严感和安全感的城市,就是好城市吧。
所以如果你在一个城市看到大量的残障人士,绝对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残障人士比例高,是因为这个地方给予了残障人士最大的体贴和关怀。
我在很多地方旅游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感人的细节。
比如我在台北搭地铁,发现有专门给残障人士的车厢,那次是看元宵灯会,残障人士和家人一起出来游玩。
比如我在东京和札幌,到处都是残障人士优先的提示,不仅仅是公车和地铁上设的专座,而是很多电梯都会有标识,提醒大家使用电梯时,优先照顾有需要的人。
比如我在函馆五棱郭公园的一个小场馆参观,里面都设置了专用的轮椅,供残障人士使用。
比如在美国洛杉矶和纽约,我看到很多公共汽车都是方便残障人士上下的。据说,美国的公共汽车就叫kneeling bus,顾名思义,这种公共汽车就是会下跪哦。当有残障人士上下公车的时候,公车就会降下来,放下一层斜板,方便他们上下。
比如香港的红绿灯,是配有声音的,绿灯快转变为红灯的时候,声音就会越来越急促,提醒盲人要抓紧过马路了。日本几乎所有城市也是如此。
比如我在伦敦玩的时候,发现很多景点附近都附有盲文介绍。让盲人知道自己在哪里,这多棒。
反观我们内地,我上次看到一个数据,蛮惊讶的,我们中国人,100个当中就有一个盲人,但平常我们真的很少看到他们。
“中国式盲道”的新闻大家也一定看过了,在内地,盲道这种设施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摆设,一种面子工程。
我还看过一些让人唏嘘的新闻,比如“导盲犬在北京遭遇出行难 一年长胖12斤”,比如,盲人接受采访说,他们出行简直就是作大死。
其实,从一个厕所就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价值观。
这是我今天在东京成田机场的厕所门口拍的。
尤其是下面两个小图标,一个是方便给给妈妈换尿布的,这个设施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了。另一个是国内(主要是内地城市)很少有的,就是让妈妈上厕所的时候,婴儿可以固定在小椅子上,方便妈妈要上厕所,婴儿不知道怎么安置。
我在香港还见过有的厕所设计了母婴一起上厕所的,一个小隔间,一个大马桶,一个小马桶。
他们不仅考虑到了妈妈要单独带小孩出门,甚至会考虑到带几岁大的小孩出门,需求是不同的。
内地很多城市也越来越注意到这点,比如设置了小型洗手台,供小孩使用,比如设置了小型小便池,方便几岁的男孩尿尿。
不过,坦白说,内地很多母婴室以及相关设计,还是不够贴心的。比如前段时间马伊琍就发了个长文,吐槽这一点,比如母婴室里没有洗手的,给婴儿换了尿布,手是脏的,没法继续给孩子穿衣服。而且母婴室通常会设计在女厕所之内,爸爸就不能进入。
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城市,母婴室一定会有洗手台。
而且会把母婴室独立出来,专门标注清楚,爸爸妈妈和宝宝都可以在里面,方便两个大人一起给婴儿换尿布,真的太细致太贴心了。
那么,好城市如何对待老人呢?
这一点我感受到的,不是公共设施方面的,是一种文化。
几年前,我带妈妈去东京,她特别喜欢观察东京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比如我们搭公车,一个80岁的老奶奶上车,颤颤巍巍的,一步步地挪,花了至少3分钟。有一对情侣主动过去帮她,其他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抱怨,都是特别耐心地等她上来。
还有,东京的老太太,都穿得特别花枝招展。蕾丝花边的裙子,时髦的帽子、桃色的衬衣。东京还有专门的中老年女性服装商场。我们还总是看到几个老太太相约喝下午茶,活得特别精致。
去巴黎的时候也一样,很多优雅的老太太,坐在街边咖啡馆,画风简直就是文艺电影的感觉啊。
其实写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讴歌其他城市有多美好有多伟大,而是想带给大家观察城市的一种别的角度。
旅游,就是重新发现世界,重新发现城市,也是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吧。
把好城市当成一种参照,才能知道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进步。
其实内地的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上,有人文关怀的地方确实越来越多了。
比如电梯都会配备镜子,那不是给自恋狂准备的,是让残障人士的轮椅比较好倒出来;
比如大多数城市的餐厅都会有BB凳,方便婴儿吃饭,这一点几年前都没有这么普及;
比如深圳的地铁龙华线的扶梯,有节奏不同的提示音,指引是上行还是下行,方便盲人判断。
所以,蛮期待看到咱们内地的城市能有更多体贴的设计。
因为一个好城市,一定会有人文关怀,一定会释放温柔和善意的啊。
PS:很少这么正经地写点有人文感的文字,其实我之前在南方都市报,是《人文香港》和《人文深圳》两个版面的策划人和主要编辑,对于城市的议题,以前我采访过很多人,也写过很多字。以后也会时不时写一点这类文章~我的生活也不光有胡吃海喝和减肥未遂,还是有很多严肃的思考啊(为毛说自己严肃的时候特别心虚,为毛???)。
有人留言问我,咪蒙,你的微信公号到底想传达什么?我想传达的就是,一种看待自我、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可能性。
我说的不一定对,我从来不强求去说服任何别人。
我也建议大家永远不要试图说服一个根本不打算相信你的人。
我同意刘瑜的观点,大意是你不可能去告诉一个人他不知道的观点,你只可能告诉他,他以为自己不知道的观点,被遮蔽了的观点。
再PS:前两天发了北海道游记(其实哪里是游记,根本就是段子),后台有同学留言说,咪蒙没想到你是这种人!你居然去日本,你居然亲日!你太不爱国了!我对你太失望了。果取关!
嗯,我想说说两个问题。
第一,我怎么看待日本?从历史的角度看,我觉得历史上的日本不仅仅有“战争狂”这个标签,我认同梁文道说过一点,日本这个国家,做得更不好的是不承担“战后责任”,做错了事,不认。这一点上,德国比日本好太多。我记得看龙应台的书,里面提到过,在德国,连爱国这事都很少提,因为德国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污点的国家。而日本拒不认错这一点,真的是很恶劣。我不认同和不喜欢的,是日本当局的态度。
从旅游的角度说,我反而很喜欢日本,我以前就写过《对不起,我喜欢东京(东京的22个人文细节)》,我觉得日本在城市规划上,细节设计上,有太多人文的地方,而且日本真的是生活便利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每隔几步路就有自动贩卖机,每隔几十步路就有24小时便利店……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美食是没有国界的。怎么能因为日本政府态度有问题。就不吃日本的刺身和烤肉了呢?
我就是要在日本,把日本的牛、日本的帝王蟹、日本的海胆……统统全吃光,让他们无肉可吃!
第二,我怎么看待爱国?我的看法特别简单,敬业、专业就是爱国,如果你是学生,好好学习;如果你毕业了,好好工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专业上的事做到最好,每个人都尊重自己的专业,没有地沟油、没有黑心馒头、没有毒奶粉、没有短斤少两偷工减料,这样的国家更值得尊重。
同时,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就能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会更强。国家和人一样,说起来很残酷,但就是这样:有钱即正义,有钱才能文化输出。
以前港台地区的文化那么牛逼,为毛,首先是经济上强大。
现在为毛好莱坞大片、韩剧都要考虑一下我们的感受,因为我们有钱了啊。我喜欢用简单的概念去阐释复杂的问题。
这就是我对那些在所谓的反日活动打砸抢的人特别反感的原因,有这个时间,做好你自己的事,每个人的技术强大了,我们自己的品牌牛逼了,别说日货了,任何国家的货算个球啊?
爱国不是喊口号好吗。爱国就是做好你自己的事。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