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停顿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称为“人际沟通”。人际沟通一般分为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三种。副语言沟通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等。它不信能辅助语言沟通,同时在表达情感方面,非语言的意义甚至超过语言本身的内容。在副语言沟通中,恰当地运用“停顿”往往能产生特殊的心理效应。

所谓停顿是语言节奏的特殊处理,它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三种情况。心理停顿不同于前两种停顿,它主要不是服从语言或逻辑结构,而是服从心理情景的需要。由于这种需所表现的语言间隔,从形式上看是外部语言的沉默,从实际上看,则是“内部语言”的活化,在停顿的片刻,听众的思维情感异常活跃,或急切期待,或自由想象,或默默体验,这就是心理停顿的目的。日本学者原一平认为:“说话中的间隔配置足的撼动人心,善于演说的人都巧于此中奥妙。有时候,稍觉太长的”间隔“在听众中会烙上强烈的印象。”

具体来看,心理停顿在人际沟通中看这样的作用。

(一)、给沟通者(信息传递者)与对象(信息的接受者)整理思路,体会情感的时间,从而达到沟通同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口头引导中,沟通的说话速度与听众的听赏感知、思维速度是不同步的。口头引导不同于书面文字,对象是在“听”而不是在“读”。读不懂可以停下再看一遍或斟酌一番,可是听众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一旦出现语言障碍,他们的思维、想象、乃至情感就会出现阻滞,形成“听”与“想”的矛盾。而暂时的“停顿”变会缓和这此矛盾,促使听从实现“听”与“想”的统一,从而达到沟通同步。

(二)激发听众情绪,易于引起情感共鸣

人际沟通不只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的过程,而情绪总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象往往是在通过谈话者的途述面产生联想,进而产生“情绪波”的。如果我们不给产对象这样一个机会,而是一掠而过,就难于有效地激起对象深刻的情绪体验。适当的停顿还会使听众认为沟通者自己也在思考,也连激动,从而更有易于引起情感共鸣,从实际情况看,自然的心理停顿也是沟通者自身情感的一种表露,它在影响听众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发沟通者自己的情感,实现沟通与对象之间的双向情感激发。

(三)体现设向和暗示的作用,吸引和诱导对象参与思考。

当沟通者提出于一个问题,要求对象回答或暗示对象“想一想”时,停顿则很自然也很有必要。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口头引导中,听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听”上,而要对引导内容进行斟酌、推敲,则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度的停顿不仅给对象一个思考的时间,还会对听众形成一种压力,好象在对听众说“你必须想一想”。日本学者原一平认为:在“停顿”那一种沉寂中,你确确实实地接近了对方,迫使对象对问题进行决断。事实也确是如此,很短的停顿或逻辑的停顿,而稍长时间的停顿,会使听众安静下来去思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