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移走沟通的“绊脚石”

良好的人际沟通首先取决于双方的心理是否健康。只要沟通的一方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沟通就难以顺利进行。

过去教育心理的许多研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近年来确实有不少有关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报道,读后使人忧心忡忡。

这里罗列和浅析了师生沟通中几种双方常见的心理障碍,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教师常见的心理障碍

1、唠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在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教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

“唠叨”病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别多、啰哩啰唆,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还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诲人不倦”。

请看“唠叨”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上,同学们都精神焕发,准备迎接新一天学习生活的挑战。

可是班主任却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场唠叨:

“吴刚啊,你的记性可真好!昨天忘记带算盘,今天又没带来!看来以后要找个医生来诊断一下,你是否真的患有健忘症!”

“看你们唧唧喳喳的,今天好像很开心啊?昨天你们的外语考得怎么样?!你们难道都不懂什么叫做羞耻?今天放学统统给我留下来补课!”

于是,学生原有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开始感到:“今天比较领,比较烦!”

其实,如果把这些批评改在下午放学时进行,就可能减少许多学生的反感,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唠叨”病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由于传统文化赋予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伴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教师一般会越来越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越来越不在乎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学生都必须听。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就形成了这种自己感觉不到的坏习惯。

“唠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厌烦感,认为教师真是一个“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因此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唠叨”病的症状出现,教师首先必须反省自己的师生观是否正确。其次应该经常考虑自己讲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是否适当,检查自己讲话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效率比”。否则,还真可能患上令人讨厌的“唠叨”病,并且逐渐演变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2、强迫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