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的悲哀

在谈到激励,或者阿伦森效应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引用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而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我们不得不佩服老人的睿智,欲擒故纵。

实际上,从这个故事中我还看到了奖励的悲哀,“金钱起不到激励作用,只有持续(增加)的金钱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在老人的故事里,金钱改变了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本来,孩子们打闹是为了自己,是释放自己的天性。但老人用金钱改变了这一切,孩子们打闹只是为了金钱!

想一想,在家庭、在公司,父母、领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家务,用金钱(或小红花)来刺激,本意是想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但结果是孩子们是为了得到那些奖励才干活。一旦外部刺激消失,孩子又回归原样,甚至更加反感家务。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用金钱、成绩或者其他什么激励方式诱惑人们的话,其结果适得其反。我们越是人为地用诱惑手段来激励别人,他们就越会对我们唆使他们做的事丧失兴趣。

这点,值得家长、管理者深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