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心理压力是个老话题,尽管国外各政府部门都设有专门的心理测评机构,但目前在国内看来,公务员心理压力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心理压力是个老话题,尽管国外各政府部门都设有专门的心理测评机构,但目前在国内看来,公务员心理压力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前,对公务员群体的刻板印象是清闲稳定,而随着公务员考试竞争白热化,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的某个热门职位的报考人数突破6000人,供求比例达到令人咋舌的1:3000,本月公务员职务争夺战再次打响。甚嚣之下,公务员怎能安然。

今年9月8日,一队专家队伍飞赴温州市龙湾区,为当地公务员开展心理辅导。出发前,心理专家对当地公务员身心健康状况和职业心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253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认为工作机械化,“累,心力交瘁”,还有40%倦怠感明显;只有10%认为激情依旧,目标明确。

此前,由广东团省委实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等机构承担的首部《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

“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公务员生活是否已成历史?随着对公务员职位竞争激烈化,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是否正在激增之中?如果公务员职位曾经因稳定而颇具吸引力,那么稳定的代价是否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得起?政府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将采取深度访谈的调查方式,对公务员群体进行压力诊断。

压力症候群

据媒体报道,贵阳市某机关单位的公务员因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为扭转印象而不断给自己加压,却渐渐患上失眠的症状,长期靠安眠药帮助睡眠,半年下来,失眠没治好,还患上中度抑郁症。

不可否认的是,公务员队伍中感到压力的人数逐渐增多。我们通过访谈得知,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压力是一直存在的,不是你和别人说了,发泄出来就不存在的,当公务员就是要耐得住。”(女 25岁,河北省,普通科员)

首先,压抑心理占首位。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使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常会有比较强的无奈感和压抑感,抱怨“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尤其令公务员们感到疑惑的是,自己各种能力都不错,为什么一直不能被提拔。

“我经常觉得压抑,想和别人说一说,但别人都觉得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根本不理解。”(女26岁,安徽省,普通科员)

“前面排了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男30岁,江西省,副科)

其次,“怕被领导批评”的焦虑心理,以及机械化的“超负荷运转”,常使情绪失之焦躁;而人际关系产生的不安心理将导致压力感。有的认为“机关人事很复杂,大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的认为人际关系比业绩更重要,用来维持上下级关系和“私人小团体”关系的精力支出大,私下里常有诸如“想应酬,又烦应酬”等抱怨。

调查发现,分配不公的失衡心理是又一压力来源。由于各种制度尚不够完善,分配不公问题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同在政府部门,有的是清水衙门,有的是财大气粗,造成了一些公务员心理失衡。

心理咨询行不通?

有人提出,为了缓解公务员压力,应该像国外政府机构一样,在政府机关配备心理咨询部。然而,公务员心理咨询专家徐培基表示,目前有些机关单位尚未意识到公务员的心理问题,更遑论此。他曾联系过重庆市内四家机关单位,作免费心理辅导,其中三家单位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另一家单位要求改为礼仪培训。

“从心理咨询本身讲,也不适合在机关配置专职,因为咨询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禁忌,就是不给熟人、同事、亲属作咨询。在机关设置咨询师,为谁咨询呢?同事之间很难保证敞开心扉,暴露私密。”(华夏心理论坛某网友)

“如果配了心理专职,归口是党委、工会还是团委呢?其实党、工、团已经在干着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了。最多心理咨询师可以定期给这些人培训。”(职场心理论坛某网友)

由于公务员个体综合素质比较高,其内心活动往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为复杂和丰富。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对自己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标准,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一旦遭遇挫折,就意味着对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目标的否定,出现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有以忍为善德的传统文化,保守工作机密的规范要求,加上几千年封建官场等级森严的观念,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个体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一些公务员往往含蓄内敛,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他们往往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对象,排解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对心理问题有“病耻感”,不敢去也不愿意去求助于心理医生。

专家指出,目前我们尚存在一个误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非要将心理咨询机构引入机关,这尚不具可操作性。我们强调的是:心理咨询知识要进机关。根据职位不同、岗位各异,针对公务员存在的不良心理,可以聘请心理医生或心理学家到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对话,或开办心理健康网站网页等途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公务员提出有关心理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介绍一些适合于自我心理调节的简易实用方法,增强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免疫力。

谁来关心公务员?

今年,《学习时报》第383期刊发了题为《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执政能力》的文章,其中指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是良好执政能力的前提。

问题是,一旦公务员压力过大,究竟谁应该来为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买单呢?归根结底,还是落在国家和老百姓的头上。关心公务员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压力状态,是应该能够通过正常渠道来排遣的。

政府的作用首当其冲。

在公务员的选任和考核上,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应成为重要依据之一。如情绪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意志的坚定性与灵活性、思维的敏锐性与开阔性、性格的和谐性与乐群性、社会的适应性与挫折的耐受性等。除了一些特殊岗位外,凡过于内倾、偏执、冲动和神经质人格特质者,一般不适宜担任公务员。不同部门和职级的公务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各有侧重。如在高级领导岗位上的公务员,对其情绪的稳定性、思维的开阔性、意志的坚定性、压力的耐受性、性格的果敢性,以及洞察力、影响力、统御力、决断力等要求较高;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相对探究性、创造性、利他性、服从性要求较高;领导干部思想力要高,基层公务员执行力要强。为了力求人岗相谐,促进行政效能最优化,要建立公务员岗位职务说明制度,形成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公务员心理素质要求的指标体系,使公务员考核全面化,心理素质考核规范化。

其次,在公务员岗位培训时,也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加行政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一方面帮助公务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尊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顺利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盘点自己的能力参数,评估自己的环境指数,找到自己最佳的职业座标,使自身素质和职场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使自我实现的目标与国家需要之间形成最佳契合点,实现职业机遇、职业成就最大化,这也是有利于化解公务员中普遍存在的高升迁期望与低升迁概率的矛盾,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再者,公务员自身也必须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重视心理休闲。正如北京市某处级干部说的那样,压力是阶段性的,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有成就感,压力也就排解了,量力而行,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十分关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