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什么

通俗地说,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的世界维持运作的主观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对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对很多人来说,信念绝对不能改变的,这就使得信念等同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对信念的持有者来说,他个人所认为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并不说明是客观真理。能够把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分开并且认为它们是两回事,便已经是一个人达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见证。

每个人拥有的信念数以百万计,多如繁星。因为绝大部分信念都存在于潜意识里,不会轻易在意识层面呈现出来。在两种情况下信念会在意识层出现:当信念受到冒犯或挑战,当这个人醒觉地自省。

信念的形成有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烧伤,因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因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3)他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于是我们便对陌生人有防备之心。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这是因为他妒忌我升职比他快。

信念的局限性

大部分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也有少部分是因为我们接受外界信息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了解,因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些信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意义,若环境改变了,这些信念便失去其意义了。所以没有任何信念是在所有情况下都绝对是有效的。

以下列举一些信念局限性的简单事例:

(1)从父母的教导“读好书”和“做完功课才能玩”中,很多人培养出“认真与开心、成功与快乐是对立的”这个信念。这样的人每当做事时都会严肃紧张,容易引起健康问题。

(2)一位女士,深信她母亲教导她的一句话:“男人最重要的是上进心”,所以几经挑选,选择了一个富有上进心的丈夫。十年后她与这个男人分手了,正是因为他总是为了发展事业而冷落了她!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不良经验之后反省,明白问题所在,从而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他以后可以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及更好的人生。如果他坚持没有效果的信念而且不断地埋怨他人,埋怨环境,他便会使自己陷入人际交往的困扰之中。现实中,很多的人际交往问题都是从后者而来的。

所以当C有负面反馈时,我们内观自己,是什么样的信念产生这样的结果,然后进行适时的调整,让我们更轻松地达到和谐满足的人生。你是怎样的人,决定了你如何看待他人,所以人际关系也可以说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